對「領土完整」具強烈現實意義!大陸出版官修《清史地圖集》

大陸官修的《清史地圖集》已於近期出版。(圖/取自「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微信公衆號)

中共官方修纂清史已有多年,雖然至今仍尚未出版其官修《清史》,但近日已經出版了對領土完整「具有強烈社會現實意義」的《清史地圖集》,經過學者團隊嚴格考就,將前清宣統三年所有縣界清晰標出。

《清史地圖集》由直屬於大陸自然資源部的「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該出版社16日指出,《清史地圖集》既是一本清史研究學術著作,也是研究清史相關領域的基礎圖件和工具書。圖集不僅讓讀者認識清代疆域盈縮、政區設置的全過程,「在資政育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等方面也具有強烈的社會現實意義」。

《清史地圖集》以省、府、縣三級行政區體系爲底,選取宣統三年(1911年)作爲標準年份,加入清史上五個意義重大的年份。該圖集共有72幅圖,分成全國總圖、分省圖、專題圖、局部地域擴大圖和小幅插圖五類。不僅展現了山嶺、河流、海岸線等自然地理要素,更涵蓋了政區、疆界、職官駐地、鎮市、商埠、關隘、驛站、鐵路、行宮、巡檢司、邊牆、海塘、鹽場、礦場、塘汛、炮臺等衆多人文經濟地理要素。每冊售價達人民幣1,280元(約合臺幣5,510元)。

另,中國人民大學9月21日舉行了「斷代歷史地圖集的創新—《清史地圖集》座談會」,匯聚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機構的學者共同探討這一重大成果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出席者還包含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黨委書記張東剛。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清史地圖集》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華林甫主編。從萌生編繪意向到付梓印行,前後歷經近20年。2012年「清史地圖集」經大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後正式進入實施階段,以清史所師生爲主的70餘人的項目組,聯合大陸十餘家學術單位,歷時十餘年才最終完成。

華林甫表示,這部地圖集使讀者能夠了解今天很多地理事物的淵源,包含「看到先民在維護疆域完整方面的貢獻,看到近代中國疆域局部有所萎縮的深刻教訓」。大陸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朱誠如認爲,《清史地圖集》「對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準確地闡述邊疆民族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

據指出,項目組堅持「無一事無出處」原則,對所有圖幅的點、線、面均進行了嚴密考證,考證地物超過10萬處,最終只有4萬3,000多個標註在了圖上。邊疆地區還利用了滿文和蒙古文等少數民族文獻、輿圖資料進行編繪。最後的考證文字資料超過1,000萬字,彙集爲編稿表裝訂成50餘冊。

在巨量的考證支撐下,《清史地圖集》研製出宣統三年(1911年)覆蓋全國的1,792個縣級政區界線,將全國的政區界線研究精度從府級提升到縣級,號稱是中國第一部全面精準復原縣級政區界的歷史地圖集。過程中,華林甫提出「界鄰點穿線法」,依靠找出分屬相鄰兩縣的界鄰點,來不斷接近真實的縣界。

《清史地圖集》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清史研究所所長鬍恆介紹,未來還將在《清史地圖集》基礎上建設清史地理資訊系統(QDGIS),打造清史時空綜合資料平臺。

公開資料顯示,大陸在2002年經中共中央批准後啓動「清史纂修工程」,但《清史》出版一直沒有完成,曾傳出是受到政審風波影響,主持修史的大陸學者戴逸去年1月也已逝世。但據瞭解,去年底相關修史工程已經重啓,官方並已調整相應的學術機構。

例如,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已於2024年10月26日進行組織調整,調整後雖仍依託歷史學院,但「實行相對獨立的機構設置和運行管理」,同時正式啓動「共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清史北方研究院、中國清史南方研究院」。

我方的國史館也曾於1990年代進行官修「新清史」工程、原定宣佈爲第廿六部正史。不過最後並未完成,僅1993年出版《新清史地理志圖集》,以國防部測量局實測圖爲底本,涵蓋清代全圖1幅,及各省區分圖27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