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勞工視若無睹 該離開的是誰
五一勞動節,基層臺電員工不得不站上街頭。他們穿上草綠T恤,集結在經濟部門口,不是爲了爭取自身利益,而是爲了一個更根本的訴求,正視錯誤的能源政策,挽救即將崩潰的臺灣電力體系。
他們的聲音,卻被經濟部長郭智輝一句「看不下去可以離開啊」輕描淡寫地打發。這樣的語氣,不僅冷漠,甚至有卸責之嫌。當國營事業的基層員工不再沉默,挺身而出發聲,反而被質疑其代表性、被暗示可以「走人」,難道這就是民衆應得的官員態度?
臺電虧損問題不是新聞。三年內政府已注資超過三千億,實際虧損恐已突破五千五百億,這樣的財務黑洞,被一名臺電員工喻爲「電力補貼的龐氏騙局」。更令人憂心的是,真正專業、在第一線見證系統問題的基層人員發出的警訊,竟遭到冷嘲熱諷。
值得深思的是,郭部長不止一次因言語不當引發爭議。從稱索資一頁爲「精華液」,到談論「蒙古病」,這些不當發言早已削弱他作爲經濟領航者的信任基礎。如今更在勞動節當天,對基層勞工展現輕蔑不屑,其政治與行政敏感度令人擔憂。
作爲政策執行與溝通的最高主管機關首長,郭智輝有義務理解基層的痛苦與專業建議,而非將之視爲「個人意見」而輕率否定。能源轉型需要社會共識,而非官僚式的高牆與傲慢。
臺電員工的抗議不是鬧劇,而是對這片土地的警示。他們的良知與勇氣不該被踐踏,更不該淪爲政治口水的犧牲品。如果我們的官員對勞工的訴求視若無睹,對國營資產的掏空無動於衷,那麼真正應該「離開」的,究竟是誰,答案或許早已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