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資管30人丨貝萊德建信理財總經理張鵬軍:經濟動能轉換時,資管機構需積極拓展多資產投資和創新策略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吳霜 上海報道

“面臨低利率環境、高波動債市、優質資產荒的大環境,如何繼續爲理財客戶創造穩健可靠的投資回報,實現客戶財富的保值增值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近日,貝萊德建信理財總經理張鵬軍談及理財行業發展5年來的感受時表示。

貝萊德建信理財成立於2021年5月,由兩家外資股東和一家中資股東合資設立。貝萊德、建設銀行和淡馬錫的持股比例分別爲50.1%、40%、9.9%。去年下半年,貝萊德建信理財的管理規模增長迅速,截至年底的存續規模達到272億元,較上半年底增長近120%。

今年年初以來,債市一改往日長牛趨勢,開始出現大幅波動,如何看待理財市場未來的規模變化,哪類資產是今年的投資重點,理財子該如何爲客戶增厚收益?

近日,21世紀資管研究院旗下高端欄目《對話資管30人》訪談了張鵬軍。

21世紀:貝萊德建信理財去年哪類產品表現突出,如何看待銀行理財未來的規模變化?

張鵬軍:公司去年的基本盤固收類產品和特色盤多資產類產品均表現出色,給投資者帶來了非常好的投資體驗。2024年度,封閉式產品方面,貝裕信用精選系列到期達標率99%,貝裕穩健增利系列和貝遠美元全系列到期達標率100%。貝安心養老理財2024年度收益率爲12%,截至去年末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爲5.84%,在51支養老理財試點產品中排名第一;公司首款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貝嘉目標風險2024年度收益率,普通A份額爲5.62%,養老L份額爲5.98%,截至去年末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普通A份額爲4.59%,養老L份額爲4.73%,深受渠道認可。

談到未來的規模變化,我們需要先分析下目前銀行理財市場呈現出的三個鮮明特點: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2024年度報告》,理財市場99%爲個人投資者,97%爲固定收益類投資,96%爲低風險(R2及以下)產品。從這三個數據可以看出,老百姓是把理財產品當作日常活錢管理和資金保值增值的工具。投資者期望活錢也能賺錢,期望能通過承受較低的風險來獲得比同期存款更高的收益。

在利率下行的環境下,一方面我們會繼續看到個人存款往低波穩健理財產品“搬家”的趨勢,另一方面,企業客戶也開始青睞低波穩健的理財產品,期望通過投資理財產品來兼顧資金的流動性、安全性和收益性。最後,隨着去年政府落實一攬子增量措施,推動經濟向上結構向優的效果逐漸顯現,權益市場逐步回暖,含權類理財產品也將逐步回到理財客戶的持倉組合中。

因此我們認爲,伴隨我國居民和企業的財富積累,存款“搬家”持續,對公理財規模增加和含權產品回暖等因素都會驅動銀行理財規模進一步穩定增長,我們對行業前景充滿信心。

21世紀:貝萊德建信理財作爲一家合資理財公司,在海外資產配置方面有哪些特點,今年看好哪些海外資產類別?

張鵬軍:我們在海外資產配置方面具備三大優勢。首先是貝萊德集團的全球投研優勢,涵蓋貝萊德全球智庫和各個專業投資團隊的內部研究成果,我們均可分享利用;其次是貝萊德全球的產品設計和投資策略優勢,只要是契合中國客戶的需求,我們都能借鑑使用,比如我們的“貝安心”養老理財試點產品,“貝嘉”目標風險策略和“貝盈”系統化主動投資策略(SAE)等都是貝萊德全球成熟策略在國內市場的成功落地;最後是貝萊德集團全球的各類基金產品,都能爲我們公司QDII投資和未來的基金互認提供豐富的選擇,都可以用於構建適合國內投資者需求的理財產品。

我在2016年初加入貝萊德中國並擔任核心領導成員,近十年一路推動貝萊德中國戰略落地並見證了中國業務的發展:從最初參與上海市QDLP試點,到設立外商獨資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PFM)併成功發行私募產品,從籌備成立外商獨資基金管理公司和合資理財公司,到設立貝萊德企業管理公司,直至去年初擔任貝萊德建信理財總經理。在此過程中,我一直是在和外方股東緊密合作,不斷學習瞭解國內市場和需求,充分利用海外資源和優勢,科學借鑑全球最佳實踐和經驗,務實推動各項業務落地。未來,我將和團隊一道繼續努力,發揮好這一獨特資源稟賦,豐富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國內客戶投資和理財需求。

今年,我們較爲看好三類海外資產。首先是黃金,長期美元信用走弱、逆全球化、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等因素將支撐黃金走強;其次是短端美債,基於美聯儲存在繼續降息的可能;最後是美股AI板塊,在“AI基建“已近成熟之後,市場有繼續向”AI應用”落地拓展的趨勢。

21世紀:目前居民理財風險偏好下滑,如何定位權益類的理財產品,目前在風險管理和增厚收益方面有哪些做法?

張鵬軍:我在資管行業工作超過30年,長期服務投資者的經驗和體會讓我認識到,客戶在投資管理中通常有三個心理賬戶:首先是“要花的錢”,幾乎不能承受風險,流動性要求極高,收益比活期略高即可,關鍵是要能隨時支取;其次是“保障的錢”,即未來確定要用的錢,風險承受能力較低,期望在本金不受損失的前提下,可以獲得比同期定存稍高的收益;最後纔是“投資的錢”,也就是一段時間不用的錢,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投資風險來獲取更高的增值收益。

權益類產品的定位就是具有高彈性的投資,可以幫助投資者獲取長期資本增值的機會。從理財的角度看,投資者需要充分認識權益類產品的長期性和配置性,也就是說要真正使用“投資的錢”-一段時間不用的長錢,來配置權益資產,並作爲整體投資組合的一部分。

作爲專業理財機構,我們首先要根據客戶風險承受水平的不同設計不同含權比例的產品,爲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提供不同權益比重的產品。其次,我們要根據產品的設計要求,嚴格管理產品的風險和波動,全力實現產品說明書約定的投資目標。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要確保產品信息披露充分,產品宣傳簡明易懂,產品銷售風險適配。

21世紀:近些年,居民理財收益普遍不高,你認爲背後有哪些原因,在這樣的市場下,機構應該如何應對?

張鵬軍:記得1994年我擔任萬國證券大連營業部負責人時,我們代銷的三年期國債收益率爲14%,而當年我國GDP增速是13%。近些年居民理財收益普遍不高,其中一個大背景是我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質量增長階段,整體經濟增速放緩,社會平均資金回報率下降;此外,我國進入了低利率週期,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收益率隨之降低。銀行理財投資的資產中超過97%是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收益不高也就不難理解了。

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變革期,市場也孕育了衆多的新產業、新模式和新經濟動能,帶來了新的投資機遇。專業理財機構需要前瞻性地根據客戶需求設計對應的產品,不斷增強自身的投研能力,挖掘捕捉新興的投資機會,爲投資者創造滿意的收益。

我們認爲資管機構應當保持專業理財的定力,紮紮實實做好投研體系建設,認認真真強化風險管理能力,在低利率環境下廣泛拓展權益、衍生品、海外市場標的等多元資產和各類創新策略,積極運用資產配置、另類投資等方式,彌補傳統固收資產在低利率環境下的不足。對貝萊德建信來說,充分借鑑利用好股東的資源和優勢,就是要做大做強固收爲主的基本盤,做新做優多資產爲主的特色盤。

21世紀:目前理財行業還存在哪些挑戰?

張鵬軍:在監管部門明確的政策引領和悉心的呵護指導下,銀行理財行業正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根據麥肯錫預測,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在2030年將增長至50萬億,成爲居民的主流理財方式。面對這樣一個年增速9%的市場,理財公司至少面臨三個挑戰,同時也是巨大的機遇。

第一個挑戰,是如何構築專業的核心投研能力,爲客戶創造可持續、有競爭力的投資收益。包括創新的產品設計能力、專業的投資管理體系和全面的風險管理框架等,這些能力是理財公司的立身之本;第二個挑戰,是如何打造強大的客戶服務能力,爲客戶提供專業全面、周到及時的個性化理財服務。包括數字化精準營銷,智能化投顧服務,全生命週期投教陪伴等,這些服務能力是理財公司培育和增長客戶,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進而推動業務發展的保障;第三個挑戰,是如何建設高效的產品運營能力,能夠針對客戶投資理財中的三個心理賬戶需求,利用新科技和新渠道,全方位、多場景、低成本地爲客戶提供便捷愉悅的理財和投資體驗,實現理財公司業務的可持續全面發展。

21世紀:在理財公司的渠道建設方面,你認爲核心能力是什麼?

張鵬軍: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母行代銷在理財子產品銷售總量佔比超過70%。對一些理財子公司而言,拓展外行渠道是實現規模增長的有效途徑。

我們認爲渠道建設的核心能力包括理財公司的品牌影響力,產品競爭力和客戶服務能力,而公司品牌影響力和產品競爭力背後則是強大的產品設計能力,經得住市場考驗的投資管理能力和讓客戶信賴的風險控制能力。在此基礎上,理財公司還需要充分了解不同渠道的特點及其客戶的細分需求以及風險偏好,靈活精準地向不同的客戶提供適配的產品。同時,理財公司還需要建立對渠道的覆蓋能力以及對客戶服務的快速響應機制,確保客戶在投資產品的全生命週期始終能獲得滿意的服務。

最近,我司已經完成了在中國銀行的產品准入工作,第一隻“貝遠穩航”產品將就在中行渠道上正式發售,穩步啓航。未來,我們還將根據客戶需求和產品特色,繼續按照自身節奏來拓展母行之外的渠道,讓更多的投資者有機會享受到優質的理財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