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信科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陳山枝:預計首個6G標準版本將於2029年前後完成

財聯社3月31日訊(記者郭鬆嶠) “6G將通過星地融合實現立體全域覆蓋,支持數字孿生、萬物智聯等新應用場景。”中關村論壇期間,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無線移動通信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山枝在6G技術與產業創新論壇(平行論壇)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陳山枝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預計首個標準版本將於2029年前後完成,到2030年纔會出現試驗網和預商用網絡。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6G技術納入未來產業培育核心框架,在陳山枝看來,6G的主要應用將集中在三大方向,即手機直連衛星、沉浸式體驗,以及通信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陳山枝認爲,沉浸式體驗(AR/VR)將是6G的另一大核心應用,6G將極大提升沉浸式體驗的質量,爲消費端和行業應用帶來全新可能。

以下爲訪談實錄:

財聯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6G列入未來產業培育方向,這清晰釋放出國家大力發展6G技術的強烈信號。據你觀察,今年6G發展的關鍵詞有哪些?

陳山枝:今年被視爲6G標準的元年。實際上,全球6G前沿技術研究自2020年後就已啓動,而國際標準制定工作主要由3GPP主導。3GPP從今年起正式進入6G標準的研究和制定階段,預計首個標準版本將於2029年前後完成,到2030年纔會出現試驗網和預商用網絡。因此,準確來說,今年標誌着6G標準制定工作的正式啓動。

財聯社:面向垂直行業跟消費者端,6G商業應用路徑是什麼,你認爲最有前景的應用場景是什麼?

陳山枝:我相信6G的主要應用將集中在三大方向:手機直連衛星、沉浸式體驗,以及通信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手機直連衛星通信將成爲6G的重要特徵。隨着人類活動範圍和行業應用的擴展,衛星通信與地面移動通信將在6G時代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統一標準,這一趨勢已成爲國際共識。

事實上,我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星地融合”的技術發展路徑,即“5G體制兼容,6G系統融合”,並在2020年公開發表相關文章,如今這一觀點已得到國際廣泛認可。

沉浸式體驗(AR/VR)將是6G的另一大核心應用。6G的超高帶寬、超低時延特性將推動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普及,而這一進程也依賴於顯示技術和終端設備的進步。如果未來這些關鍵技術取得突破,6G將極大提升沉浸式體驗的質量,爲消費端和行業應用帶來全新可能。

此外,6G通信和AI融合還將帶來應用更廣泛的前景,包括在消費端應用。6G將實現空天地海一體化覆蓋,爲行業和消費者提供泛在、立體的通信服務。

財聯社:關於5G基站建設存在投入大、週期長的問題,考慮到幾年後6G技術即將商用,是否需要重新建設全套基礎設施?還是會採用更優化的升級方案?"

陳山枝:5G與過去幾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本質區別在於,它首次從“面向普通消費者”轉向了“面向行業應用”。從1G到4G,移動通信主要服務於個人用戶,而5G開始深入工業、醫療、交通等行業,這是行業的重大轉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面臨一些“成長的煩惱”,比如基站投入大、週期長的問題。

關於6G的發展方向,它首先要解決兩個核心問題。即完善5G的不足:尤其是行業應用領域,5G尚未完全滿足需求,6G需要進一步優化;面向2030年後的新需求:比如AR/VR的沉浸式體驗、數字地球等新興場景。這些應用對帶寬和覆蓋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能需要升級基站或重新部署。

6G的應用場景會比5G更廣泛。目前,5G在城市通信中表現良好,但未來如果AR/VR等終端技術突破,現有的基站可能無法滿足需求,這就需要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

此外,6G將更注重天地協同——即衛星與地面基站的互補。地面基站的優勢在於高容量,適合密集區域(比如中關村可以通過小區分裂“插花式”增加基站數量擴容提升性能);而衛星的優勢在於廣域覆蓋,適合偏遠地區或低用戶密度場景(比如幾百公里內僅有幾十個用戶)。未來6G會結合兩者優勢,構建更高效的網絡。

值得注意的是,移動通信技術的演進是平滑過渡的,而不是完全替代。就像今天4G仍在服務一樣,5G也會長期存在,甚至通過5.5G(5G Advanced)持續升級。運營商的投資會得到保護,同時逐步滿足新需求。

最終,6G的部署節奏取決於兩大因素。一是新型終端(如AR/VR設備)的技術突破;二是行業應用的爆發式增長。隨着技術進步,未來場景可能會超出我們今天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