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崔啓壇(科技公司技術合夥人):一位懂點業務的工程師

在談及自己的工作內容時,“懂點業務的工程師” 是崔啓壇先生在採訪中頻繁提及的一個身份定位。

“我就是一個懂點業務的工程師。”身爲一名科技公司的技術合夥人,崔啓壇先生日常的日程安排非常緊湊。接受採訪時,他剛從上海的一個客戶實驗室完成技術交流,趕回北京。

相較於許多業務型負責人,技術型負責人的工作內容要繁雜、具體得多。

“我們團隊中負責業務的同事,每天都有大量接待、拜訪任務,還有不少應酬工作。公司不同項目間的上下游對接,以及外部資源的拓展,這些工作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不同客戶進行面對面溝通。雖然大家都是在與人打交道,但具體到日常工作內容,負責業務和負責技術的同事,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與大衆刻板印象中整日悶在實驗室鑽研技術的專業人員不同,崔啓壇先生雖喜歡別人稱呼他爲 “崔工”,但從他的日常工作安排來看,他把更多時間花在了與人溝通交流上。

“高端醫療器械和生命科學儀器,會涉及衆多專業性領域的技術問題,尤其是面對不同的機構客戶時,每個單位的具體需求各不相同,很多問題在一開始並沒有標準答案。”

當問到技術合夥人具體工作職責時,崔啓壇先生耐心解釋道。

“很多產品在研發時,研發人員往往只是想解決一個具體問題,可當產品推向市場後,客戶會提出大量此前未曾預料到的新問題。如果僅從工程師的思維出發與客戶溝通,很難真正消除客戶心中的疑惑。這時,必須站在客戶的業務角度,結合產品的工作原理,與客戶一同探討問題。”

崔啓壇先生表示,公司技術合夥人的任務與普通應用工程師有所不同。技術合夥人不僅要對自家公司產品的性能原理了如指掌,更關鍵的是,要花大量時間研究客戶業務,找到公司產品與客戶業務的契合點,有針對性地策劃、總結出一套易於理解,且能被公司同事和下游合作伙伴接受、推廣的概念與邏輯。

“這項工作就像是產品的二次研發,而這部分研發成果,將直接影響產品落地推廣時的執行效果。”

當被問到技術合夥人是否需要參與業務活動時,崔啓壇先生坦言,業務活動雖不是自己的主要工作,但在小型科技公司,職責劃分並沒有那麼細緻明確。

“不可能劃分得太細。就像我們跑業務的同事,也需要深入瞭解技術,道理是一樣的。有些高貨值產品的項目,既需要深入的技術交流,又免不了要與渠道方協作配合。要是沒有豐富的項目經驗,節奏把握不好,幾方關係處理不當,即便產品再優秀,專業能力再強,項目也難以落地。”

記者不禁好奇,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技術合夥人對於一家公司的價值體現在何處?

“方向錯了,努力白費。但在實際的商業競爭中,並沒有現成的‘作戰地圖’,一開始確定的方向往往並不精準,而且隨着環境和時間的變化,方向還需不斷調整優化。” 崔啓壇先生說道。他認爲,隨時關注新技術、積極擁抱新技術,是保持公司競爭優勢的關鍵。十年前的移動互聯網,當下的人工智能,都在深刻重塑公司與客戶之間的溝通方式。只有積極擁抱新技術,將其深度融入公司業務,不斷藉助新技術更好地與客戶溝通、服務客戶的公司,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

“公司內部的日常事務本就佔據了一個人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客戶有需求時,又得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服務。我覺得我工作的核心難點在於,要緊跟時代步伐,就必須不斷提高工作效率,擠出額外時間學習新技術、研究新業務,始終掌握工作節奏的主動權。”

崔啓壇先生還提到,隨着公司產品逐漸從無到有,並獲得市場認可,需要服務的客戶越來越多,實際工作量相比他剛入行時,增加了許多倍。“我現在之所以還能保持遊刃有餘的工作狀態,10% 靠運氣,90% 得益於團隊持續學習的態度。我必須以身作則,不斷擁抱新技術、新思想,提高自身工作效率,這樣整個團隊的能力才能不斷提升。”

“守正出奇。在這一點上,我們幾位合夥人的價值觀高度一致。遇到問題,不向外抱怨環境,而是向內尋找自身不足,逼自己成長,讓自己在整個產業鏈中更具價值。我們相信,這種價值觀,是任何時代、任何行業中,專業從業者都應秉持的核心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