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陸政策調整 出口纔有新出路

臺美關稅談判,雖細目未出,但種種跡象已知,臺灣在這次談判中相當不利。美聯社

臺美關稅談判,雖細目未出,但種種跡象已知,臺灣在這次談判中相當不利。美方需索無度予取予求,對等關稅高過日韓,對美採購、投資、軍事採購都創高金額,美國商品進入臺灣零關稅;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所做的民調,臺灣民衆對川普不信任佔78.5%,信任只有11.3%,雙創歷史紀錄;民調結果和賴政府現在的對美政策完全背離。美國會因關稅談判結果,以及臺積電和40多家供應鏈到美國建廠,大獲全勝,而大力挺臺?各種情況顯示,絕對不會。

川普是現實主義者,未來美國和中國的談判,如牽動臺灣,會再栓緊加壓;再未來,臺灣主權還是川普手上和中國談判的籌碼,利用殆盡,吃幹抹淨。川普從不在乎臺灣,第一任期時,他的國安顧問轉述說,「中國像總統辦公桌這麼大,臺灣只是原子筆的筆尖」。

臺灣的舔美政策失敗,和中國大陸又是敵對的關係;這兩個世界最大的貿易體,也是臺灣最大的兩個出口國,臺灣都有跨不過去的貿易障礙,左支右絀進退失據。

今天台灣險峻的外貿形勢,是前所未有之變局。

2024年臺灣進出口貿易總額8,690億美元,在全世界排名16,是臺灣GDP的105%,這個數字高於美國21%、中國34%、日本35%、南韓68%,顯示臺灣是海島型貿易依存度很高的國家,進出口貿易對臺灣經濟、就業影響很大。對美出口佔臺灣出口23.4%,是臺灣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市場,主計單位預估受川普關稅影響,下半年經濟成長要大幅下修。際此變局,要有大破大立的做法,以擴大原有市場與開展新市場。

參加國際新的貿易聯盟拓展新出口,並擴大對中國的出口;這兩項大工作,重點都在對大陸政策要改弦更張。否則以現在政治氛圍,ECFA的對臺優惠項目可能再度緊縮;臺灣要加入非美國的貿易聯盟、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CP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都要中國點頭。

川普的關稅戰,各國都受傷很重。新加坡提出因應後關稅時代,要考慮「全球減一」的貿易戰略,也就是全球整體的貿易框架不變,但將美國排除在外;由中國帶領有志的國家開拓全球南方市場,各國可依屬性特質成立不同的貿易互惠結盟,這樣重要的貿易網絡,臺灣不能缺席。

日本及歐盟、CPTPP計劃締結「競爭力聯盟」,號召盟友領導國際新經濟秩序。這些發起國都被美國課高關稅,藉結盟共創互惠機會,賴政府應積極參與,臺灣如能順勢利導,爭取成爲創始會員之一。

時代在變,環境也在變。2005年奇美實業董事長許文龍發表公開信,支持兩岸同屬一箇中國,同胞一體,他過去支持陳水扁是基於政治改革的理念,並不代表他支持臺獨。許文龍是衆望所歸的本土企業家,早期支持「臺灣應走自己的路,要有主體意識」;2000年臺灣首次政黨輪替,支持陳水扁,外界認爲他是臺獨企業家代表。2004年,中國官媒點名許文龍支持臺獨,並警告奇美在中國的投資,奇美經營受到影響。2005年許文龍表達一中立場,奇美在中國的發展到現在都很順利;許文龍個人也得到臺灣民衆同樣的尊敬。

民進黨歷經了陳水扁、蔡英文執政,明白臺獨是一條「辦不到,就是辦不到」的路。賴清德是務實的臺獨工作者,走不通的時候就應該要改路線;前外交部長錢復說「大陸政策高於外交政策」,同樣的「大陸政策高於經貿政策」;臺灣在這個重要的經濟轉折點上,國家利益高於意識形態,以大智慧幡然改圖,計天下利求萬世名,放棄「抗中保臺、臺獨建國」的思維,而以積極的「不統不獨兩岸和諧,不武不罵共創雙贏」來經營兩岸關係,這樣才能夠爲臺灣的企業找到新出路。親美、和中可以是未來對外的雙主軸,靈活、彈性也是重要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