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從“兩彈一星”談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學院建院75週年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科學院建院75週年。近日,《科技自立自強之路——中國科學院人的75個首創故事》一書正式出版發行,該書以中國科學院歷史上部分重大首創原創成果爲切入點,深入講述了一系列“國內首個”“國際首次”背後攻堅克難的動人事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爲該書撰寫了書評。

▲《科技自立自強之路——中國科學院人的75個首創故事》,中國科學院編,科學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

近日,《科技自立自強之路——中國科學院人的75個首創故事》一書正式出版。該書講述的75個首創故事,讓人們更好地瞭解了中國科學院人完成的一個個“國內首創”和一個個“國際首次”。這些成果有的仍在開枝散葉,有的則早已塵封於世,但那些追求卓越的創新故事、那些科技報國的科學家們留下的閃光足跡,將永遠鐫刻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讀了這本書,我深爲感動。

本書開篇即《中國核事業的先行者》,記錄了中國科學院在“兩彈”研製中不爲人知的歷史貢獻。剛剛過去不久的10月16日,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週年的日子,而文中的故事再次將我的記憶拉回那個形勢嚴峻卻又催人奮進的年代。

新中國剛成立時,百廢待興,國家需要穩定的環境集中力量發展經濟。與此同時,年輕的新中國卻受到西方的核威脅和核訛詐。在這樣的背景下,黨中央決定研製自己的“兩彈一星”。

1958年1月8日,第二機械工業部成立九局,九局負責核武器研製和核武器試驗基地的建設。它成立後,按照1957年10月15日中蘇兩國政府簽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開始具體實施核武器研製與生產的計劃。1957年至1958年,蘇聯派出技術專家指導工作,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起到了一些作用,然而,協定中最重要的內容——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模型和技術資料,卻遲遲沒有到來。1959年6月,蘇聯背信棄義,迫使中國必須自力更生搞出“爭氣彈”。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596”就是這麼來的。

20世紀50年代初,鄧稼先從美國回來,組織上找他談話:去搞那個“大炮仗”怎麼樣?老鄧知道,“大炮仗”就是原子彈,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我願以身許國”。從此,他開啓了爲核彈奔波的幾十年征程。我在他手下工作多年,目睹他爲我國核武器事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地奮鬥,直至生命盡頭。他說,他只是成千上萬核武器研製人員中的一個代表。

當年,在黨中央和國家專委會的領導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難,用較短的時間、較小的經濟代價、較少的核試驗次數,突破了原子彈、氫彈的研製技術,實現了核彈的小型化、武器化,達到了先進的核武器設計水平,走出了中國特色的核武器發展道路。中國科學院爲我國研製核武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中國核武器的發展歷程表明,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尖端武器實現自立自強是完全可能的。而在我國科技自立自強進程中,許多熠熠生輝的片段皆與中國科學院息息相關。除了面向國家“上天、入地、下海”等重大需求,無論是解決世界聲學難題的中國方案,還是世界首顆量子衛星的誕生等,皆是突破科技前沿,彰顯中國創新貢獻;一粒種子的“持久戰”、憑“空”造澱粉、中國鋰電池“突圍記”等,這些“源頭活水”,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勢能;從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人工合成維生素到首臺國產醫用B超儀、國產醫用重離子加速器等,惠及人民健康,夯實健康“底座”。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自立自強的基礎。在新的歷史時期,國家要實現在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這一宏偉目標。作爲科技工作者,第一,我們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深刻認識科技自立自強對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意義,理解高質量發展要靠創新和人才;第二,要加強基礎研究,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第三,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技與金融協同發展,集中解決好“卡脖子”問題;第四,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第五,弘揚以愛國主義爲底色的科學家精神;第六,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推動高水平開放與合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和加強國內外科技交流並行不悖,只有不斷探索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纔有開展高水平的國內外學術交流的基礎。同時,只有活躍國內外學術交流,才能更好地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建設科技強國是戰略目標,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標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但仍有待本着“十年磨一劍”的決心和意志,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多方面做出不尋常的努力。

我相信,這本書中的75個生動故事可以激勵廣大的科技工作者,繼承優良傳統,賡續科學精神,潛心科研、激發更多原始創新,在新時期努力搶佔科技制高點,產出更多關鍵性、原創性、引領性的重大科技成果,解決影響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再立新功,也爲推動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24-11-02 第4版 專題)

責任編輯:曹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