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王永慶起家厝旁拋屍餵魚 碎屍魔50趟次棄屍路線避開這地點

▲73歲張姓男子涉嫌殺害大嫂、2名獨居婦人,並慘忍分屍後丟前鎮河。(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記者吳世龍、許宥孺/高雄報導

高雄市73歲張姓男子涉嫌連續殺害兄嫂、2名婦人,於住家將遺體剁成肉塊,打包成袋丟進離住家不遠處的河渠。《ETtoday新聞雲》掌握到,嫌犯犯下這3起命案,共拋屍將近50趟次,每次途經路線不一,且疑似爲了避開巷外的派出所,刻意繞遠路,最後於王永慶起家厝「王氏昆仲公園」旁的新開小路,將屍塊棄置於河渠上游端,再從金鞏橋上冷血看水面情況。

▲專案小組8日上午在第五船渠河邊尋獲一張疑似乾燥人皮。(圖/記者吳世龍攝)

專案小組6日起,於前鎮第五船渠撈獲左腳掌、臟器、身體組織,鑑識結果確認爲林姓婦人所有;昨日傍晚又撈獲右手掌,目前仍鑑識中。今日上午則陸續於金鞏橋附近100公尺處河邊發現一張15公分的乾燥人皮邊,隨後於船渠26號碼頭又撈獲10塊身體組織肉塊,大小不一,最大約7cm*13cm,最小則爲3cm*6cm左右,將送往殯儀館等待法醫進一步化驗。

目前張姓婦人、黃姓婦人的遺體尚未尋獲,但專案小組目前掌握畫面,發現兇嫌犯下這3起殺人案,棄屍次數將近50趟,每次棄屍路線不一,不過主要都走修文街、中山三路和新開路的時代大道。

▲張姓嫌犯殺害張婦後,晚間8點在鬧街上提着黑色提袋,並朝住家北向繞遠路棄屍。(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張嫌住家巷口往南就是派出所。(圖/記者吳世龍攝)

五號船渠在張嫌住家南邊方向,而張嫌住家巷口往南也可通路程較近的復興三路,不過巷子出口就是前鎮分局復興路派出所,研判張嫌是爲了避開警方耳目,刻意繞遠路,改往北方向出巷口,再走修文街西邊方向,並行經人來人往的勞工公園、獅甲國小、獅甲國中、捷運站,經過王永慶起家厝「王氏昆仲公園」,走一旁新開的時代大道,於五號船渠上游點棄屍。

▲張嫌棄屍路線曾經過王永慶起家厝,並於一旁的河渠棄屍。(圖/記者吳世龍攝)

這起震驚社會的連續殺人案,追溯至2月2日,當時家住在楠梓區的一名71歲林姓婦人,大年初五下午5點騎乘機車出門,一晚未歸,兒子連繫不上,3日上午報警協尋。

警方調閱監視器,發現婦人2日下午出門,後座載着73歲張姓男子,兩人一同進入張姓男子住家後,婦人便再也未出門。警方前往張男住家,並經他同意入內查看,卻未發現婦人的蹤影,不過比對監視器,發現張男在3日清晨6點至上午10點,卻12度進出家門且手提重物。

▲林姓婦人載着張嫌進入回到前鎮住家,隔日清晨6點被碎屍成12袋棄屍。(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張姓嫌犯將趙林姓婦人屍塊丟入前鎮河後,冷血的站在橋上看水面狀況。(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警方懷疑林姓婦人在屋內遭殺害,持搜索票逮捕張男,6日於前鎮第五船渠撈獲林婦的右腳掌、內臟、不明身體組織,不排除嫌犯將婦人碎屍處理。而金鞏橋邊的監視器也錄下,張嫌從王永慶起家厝「王氏昆仲公園」旁新開的時代大道經過並棄屍,還繞至金拱橋上端看水面情況,冷血行徑令人不寒而慄。

▲張嫌棄屍後,曾站在金鞏橋上看水面情況。(圖/記者吳世龍攝)

鑑識人員後於張嫌屋內發現多處血跡噴濺痕跡,而這一查,發現竟共有3組女性DNA。警方擴大調閱張嫌住家外的監視器,並比對全市失蹤人口,發現家住左營的75歲張姓婦人在1月27日被家屬通報失蹤,而最後身影便是在張男住家門口,1月17日下午4點30分進屋,便失去蹤影,而張嫌當晚8點05分就從住家步出,連續來回18趟,每次手上都提着一隻大型黑色提袋,認爲張婦也遇害。

▲張姓婦人1月17日下午4點30分進入張嫌屋內,當晚8點05分被分屍成18個提袋運出門。(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張嫌的兄嫂於2024年11月29日中午進入屋內,隔日凌晨2點遭剁屍運出屋外。(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而另一組DNA,經過比對也發現,張嫌的兄嫂(75歲黃姓婦人)在去年12月15日被兒子通報失蹤,楠梓分局勤區員警前往黃婦住家大樓察看,但她平日獨居未應門。警方聯繫家屬採驗DNA比對,發現血跡吻合,再行比對監視器,發現黃婦在去年11月29日曾進入屋內,30日凌晨3點19分,張嫌便騎乘單車出門,菜籃子載有物品,並多次出入住家,疑也將大嫂剁成屍塊後棄屍。

▲高雄張姓男子涉嫌殺害3女,並將其分屍丟進第五船渠。(圖/記者許宥孺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