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特筆記|“信號門”與特朗普的身邊人

特朗普“二進”白宮以來,美國在內政外交多個方面採取了多項不同尋常的政策,但收效甚微:威脅購買格陵蘭島,丹麥不答應;要求合併加拿大,特魯多和他的繼任者都不同意;派兵控制巴拿馬據稱在醞釀,但何時實踐尚在未知之數;以各種理由朝令夕改加徵或者威脅加徵關稅,但遭到各國程度不等的反擊;執政已經兩月有餘,24小時解決烏克蘭危機的規劃還不知道從哪一天算起。

亂局已成常態,特朗普總統的豪言壯語需要一場勝利來撐腰打氣,於是,打擊胡塞武裝就成了“一招妙棋”。

這場始於3月中旬的空襲是一場不對稱的對抗,曾被稱爲“拖鞋軍”的胡塞武裝雖然近年來裝備水平顯著提升,但仍然很難對等還擊美國F-18戰鬥機、MQ-9攻擊無人機和戰斧巡航導彈的打擊。如果沒有“信號門”(Signal-gate)引發的輿情,這場持續迄今的轟炸算得上特朗普執政以來最能拿得出手的“重大勝利”。

“信號門”

“信號門”揭開了特朗普及其團隊決策的重要一幕。

美國國家安全局曾在今年二月份發出特別公告指出,加密聊天應用程序“信號”(Singal)已成爲監視和間諜行動攔截敏感信息的常用目標,惡意代碼獲得訪問權限後可以繞過端到端加密,因此,類似應用程序不得用於處理或者存儲非公開的加密信息。

另據美聯社報道,在對胡塞武裝發起空襲的前一天,國防部也曾對這個軟件存在的風險作出警告。儘管如此,這沒有妨礙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沃爾茲在“信號”上建立了一個“胡塞武裝 PC小組”(Houthi PC small group),此處的PC不是“個人電腦”,似爲“主要負責人委員會”(Principals Committee)的縮寫,各位政府要員以羣聊方式協調與空襲胡塞武裝相關事務。

使用聊天軟件溝通此等機密要務已經不同尋常,更不尋常的是,美國《大西洋月刊》的主編傑弗裡·戈德堡(Jeffrey Goldberg)居然被沃爾茲意外地拉到羣裡了。羣裡除了沃爾茲以外的其他17位要員包括:副總統萬斯、國務卿魯比奧、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國家情報總監加巴德、中央情報局局長拉特克利夫、白宮幕僚長懷爾斯等人,他們沒有發現誤入羣聊的戈德堡,也沒能懷疑入羣的“JG”(戈德堡)是不是另一位可能的“JG”,即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Jamieson Greer)。

沃爾茲建羣的目的是協調和溝通,入羣的“JD”(戈德堡主編)圍觀而沒有參與羣聊,這似乎不正常,但沒有引發關注。另外,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聊天羣討論打擊胡塞武裝的軍事行動之時,被拉入羣聊的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史蒂文·威特科夫正在莫斯科訪問。

更耐人尋味的是,不該入羣的《大西洋月刊》進羣了,而應該加入羣聊的關鍵人物缺席了。按照職責分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是美國最高級別的軍官,是總統、國防部長和國家安全委員會首席軍事顧問,參與所有涉及美軍軍事行動的會議責無旁貸,也不可替代。前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查爾斯·布朗被特朗普解僱後,副主席克里斯托弗·格雷迪代行主席職責。五位前任國防部長曾聯名抨擊特朗普解僱布朗等的行爲“魯莽”,如今商討打擊胡塞武裝的軍事行動卻排除參謀長聯席會議(代)主席,這不但是“魯莽”,簡直是“冒昧”了。

沃爾茲在商用聊天軟件中建羣的操作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提醒、質疑,國家情報總監和中央情報局局長參與聊天、忙着“點贊”,忘了本應時刻保持警惕狀態的本職工作。

“信號門”本已是一樁烏龍事件,特朗普團隊對此事的後續反應更能說明問題。組羣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沃爾茲雖然表示承擔責任,但對戈德堡如何被拉到羣聊中表示疑惑。參加羣聊的其他大員們第一反應是否認“信號門”涉及任何敏感或者秘密信息。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否認在聊天軟件中透露了作戰計劃,並做了一通聽起來很像“掩飾”的“解釋”。國家情報總監加巴德和中情局局長拉特克利夫在國會聽證會上推諉搪塞,顧左右而言他。白宮發言人卡羅琳否認在“信號”中發佈了任何機密信息。卡羅琳和威特科夫均否認羣聊期間在莫斯科訪問的威特科夫攜帶了安裝該程序的通訊設備。戈德堡隨即公佈聊天記錄,其中包含了諸多本應在白宮西翼地下戰情室討論的內容。

特朗普和參與羣聊的大員們更擅長的招數是攻擊戈德堡和《大西洋月刊》,並順手甩鍋拜登。特朗普與戈德堡多年前已是“相看兩厭”,時間沒能淡化彼此的厭惡感,這次自然也不例外。特朗普總統迴應記者提問時照例諷刺《大西洋月刊》一番,稱其不是該刊粉絲,而且該刊眼看着就要“歇菜”了,算不上像樣刊物。在另一個場合,特朗普轉移話題,對美國空襲胡塞武裝自我點贊,大約期待記者關注“療效”而不是過程。

沃爾茲再度接受採訪時則暗示,戈德堡可能以非正常手段混入了羣聊,儘管公開的羣聊內容顯示沃爾茲將戈德堡拉進了聊天羣。赫格塞思攻擊戈德堡是一個“滿口謊言”“信譽掃地的”所謂“記者”,且以兜售騙局爲業。白宮發言人卡羅琳稱戈德堡爲仇視特朗普的人,“信號門”是他以譁衆取寵方式編造的又一個騙局;另一位發言人泰勒·布多維奇則稱《大西洋月刊》是“混賬東西”。

特朗普和他的團隊還不忘藉機甩鍋,一方面自我表揚打擊胡塞武裝決策正確、效果明顯,另一方面指責拜登政府怯懦無能、無所作爲。

特朗普1.0和“拯救美國委員會”

“信號門”從爆發到發酵,再到後續輿情應對,特朗普第二次執政組建的團隊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迥異於第一任期的特質。特朗普首次競選總統時,他沒有擔任過聯邦或者州政府的任何職位,也不曾在國會山擔任過議員,屬於華盛頓的“政治素人”,但他組建了一個具有鮮明“深層政府”特徵的執政團隊。這個團隊後來給他製造了諸多障礙、困擾和不愉快。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決策幾乎沒有秘密,隨時可能被泄露給媒體,這其實是白宮內部分歧嚴重的最直觀證據。

特朗普第一任期曾擔任要職的人很少現在還與特朗普保持良好關係。第一任期的搭檔彭斯副總統在2021年1月6日特朗普支持者衝擊國會山之後,立即與他決裂。國防部長馬蒂斯與特朗普在中東問題以及美國與盟國關係問題上分歧很大,最終主動離職。華盛頓的老江湖、第二位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博爾頓曾成功遊說特朗普退出伊核協議,也曾竭力阻撓美朝首腦河內峰會達成協議,他在2019年9月與特朗普鬧翻。第二位司法部長巴爾將特朗普比作一個“挑釁的九歲孩童”,對他提出了很多批評。白宮幕僚長約翰·凱利在與特朗普共事過程中倍感沮喪,曾稱特朗普爲法西斯主義者。情報部門的負責人則在涉及俄羅斯的事務上處處與特朗普作對。

第一任期的執政團隊曾經有若干要員被稱爲“房間裡的成年人”(Adults in the Room),主要任務是約束白宮裡面這個“蹣跚學步的孩童”,防止他依靠直覺行事或者採取有損美國利益的政策。“房間裡的成年人”包括將軍們、華爾街的紐約客和國會共和黨領導,他們共同組成了新媒體Axios戲稱的“拯救美國委員會”,擬對衝動、幼稚和無知的總統進行必要的制衡。國防部馬蒂斯、國務卿蒂勒森、國家安全事務顧問麥克馬斯特、經濟顧問科恩、白宮幕僚長凱利和財政部長姆努欽都是這個鬆散的、非正式團隊的成員,除了姆努欽以外的成員均陸續被特朗普解職或者選擇辭職。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安排很多將軍進入執政團隊,完全忠於並服從總統是他對將軍們的期待。據稱他說過這樣的話:“我需要希特勒擁有的那種將軍”。顯然,這些將軍們讓他失望了,特朗普與將軍的分歧被認爲是根本性的,是世界觀、價值觀、軍隊作用認知的根本差異,他們不僅沒有順從他,反而從各個方面對他形成掣肘,阻止他突破傳統、肆意妄爲。特朗普與將軍們的“戀情”未能持久,他最初喜歡國防部長馬蒂斯的綽號“瘋狗”,後來則調侃馬蒂斯不過是“溫和的狗”,將軍們最終逐一出局,堅持到最後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甚至被特朗普指責爲“叛國”。

特朗普2.0和“復仇者聯盟”

如今,特朗普再次執政,他早已不需要執政團隊告訴他該做什麼以及該如何做,建議是他最不需要的內容,他更不希望其政策議程遭遇任何阻撓。特朗普汲取了第一任期所有的經驗和教訓,忠誠和服從成爲他選人用人的第一標準,執政團隊與他三觀一致、氣質相合,沒有二心。

特朗普組建的執政團隊不僅不是“深層政府”,反而像摧毀“深層政府”的“拆遷隊”或“復仇者聯盟”。他們不會阻撓特朗普的政治議程,更不會試圖制約特朗普的衝動,房間裡的“成年人”都已經消失殆盡,特朗普和他的執政團隊放飛自我的空間得到無限拓展。

特朗普第二任期雖然任命了部分曾有軍旅經歷的人加盟執政團隊,但他們與第一任期的四星將軍們有云泥之別。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沃爾茲、副總統萬斯、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國家情報總監加巴德在“信號門”事件中的表現令人大跌眼鏡。近日訪問亞太地區的赫格塞思出席硫磺島陣亡者紀念儀式時發表講話,盛讚日本士兵的榮譽和英勇,彷彿當年美日並肩作戰反擊其他國家,而不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痛擊日軍。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的父親亞歷山大·米利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參加了80年前的那場著名的戰役,今天赫格塞思在硫磺島做如此演講,不知道米利將軍作何感想。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執政團隊忠誠無可置疑,吹拍之功可能也無可匹敵。特朗普總統執政迄今已經無數次笑納各位要員毫無底線的吹捧,其內部決策也極少被泄露給媒體,此次美國空襲胡塞武裝行動如果不是因爲沃爾茲出現失誤,外人恐難知悉他們居然如此操作。

特朗普執政團隊在“信號門”前前後後的各種操作表明,他們已經取得特朗普總統的真經,領悟了他處理事情的“羅伊·科恩制勝三原則”:第一,進攻,進攻,再進攻,要持續進攻,壓倒對手,永遠不要被動防守;第二,不管證據如何確鑿,什麼都不要承認,否認一切不利指控或者負面信息;第三,保持贏家姿態,不論輸得多慘,都要宣稱勝利。

“信號門”讓世界得以一窺特朗普的身邊人,他們既不是特朗普的顧問,也不是美利堅的靈魂,他們是特朗普政策議程的賦能者和加速器。在他們的助力下,特朗普的“狂野之旅”只會走得更快、更遠、更加跌宕起伏。

樊吉社,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來源:樊吉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