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車界|小米汽車帶頭“改口”,智駕標籤褪去光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張雪

5月4日,小米汽車悄然將官網及App中的“智駕”一詞全面替換爲“輔助駕駛”。這一看似簡單的文字調整,卻引發了行業內的廣泛關注。小米SU7標準版搭載的Xiaomi Pilot Pro更名爲“小米輔助駕駛Pro”,而小米SU7 Pro、小米SU7 Max搭載的Xiaomi HAD則更名爲“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

記者瞭解到,這一改變小米汽車並非孤例,理想、蔚來、小鵬等新勢力車企也紛紛調整宣傳話術,門店銷售人員不再主動提及“智駕”,轉而強調空間、舒適性等賣點,可見整個汽車行業在智能駕駛領域或將迎來一次重要轉向。

一、政策“緊箍咒”下,新勢力集體“改口求生”

2024年4月,工信部發布《智能網聯汽車功能安全標準(徵求意見稿)》,明確禁止車企使用“自動駕駛”“智駕”等模糊表述,要求統一爲“輔助駕駛”或“組合輔助駕駛”。

2025年3月29日,一輛啓用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的小米SU7發生嚴重事故,導致3人死亡,成爲行業轉折點。調查顯示,62%的消費者誤將L2級輔助駕駛視爲“完全自動駕駛”,而實際技術對靜態障礙物的識別率不足30%。類似事故頻發暴露了車企過度營銷與用戶認知錯位的惡性循環——部分車企曾以“零接管”“車內睡覺”等危險場景作爲賣點,而用戶通過“方向盤配重塊”等手段欺騙系統,進一步放大風險。

事故後,監管部門進一步收緊宣傳口徑,強調“人機共駕”的責任邊界。小米的率先更名,既是對監管要求的響應,也是對此次事故的“危機公關”。

更名背後,折射出車企對技術風險的重新評估。SU7標準版搭載的Xiaomi Pilot Pro採用純視覺方案,在極端天氣或複雜路口的識別能力存在爭議。而Pro/Max版本雖配備激光雷達,但“端到端”技術仍面臨“長尾問題”挑戰。將“智駕”改爲“輔助駕駛”,本質是降低用戶對系統能力的預期,避免因過度信任導致的安全隱患。

二、行業集體“剎車”,監管重拳出擊

小米的改口只是冰山一角。2025年4月,工信部在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准入會議上明確要求:車企不得對L2級輔助駕駛功能進行“自動駕駛”或“全場景智駕”等誇大宣傳,並加強對OTA升級的監管。這一政策直接導致多家新勢力車企緊急修改宣傳話術,甚至調整車型命名體系。

監管收緊的深層邏輯,在於技術成熟度與公衆認知的錯位。當前,市面上絕大多數車型仍停留在L2級輔助駕駛階段,需駕駛員隨時接管,但“智駕”一詞易引發誤解。例如,特斯拉Autopilot事故頻發,部分用戶誤以爲車輛可完全自主駕駛;而國內某新勢力品牌曾因宣傳“城市NOA通勤模式”被消費者投訴誤導。此次更名潮,實質是行業從“技術狂熱”向“安全務實”的迴歸。

三、技術路線之爭:純視覺與融合感知的“安全博弈”

小米SU7的命名調整,也暴露了智能駕駛技術路線的深層矛盾。標準版採用純視覺方案,依賴攝像頭和算法實現感知,成本較低但受環境限制明顯;Pro/Max版本則配備激光雷達,通過多傳感器融合提升安全性,但硬件成本高昂。

這種分層策略背後,是車企對技術邊界的清醒認知。某頭部高精地圖企業負責人直言:“純視覺方案在夜晚或極端天氣下難以保證安全行駛。”而激光雷達雖能彌補短板,卻面臨成本與算力的雙重壓力。小米將純視覺版本明確標註爲“輔助駕駛”,既是對技術侷限性的坦誠,也是對用戶責任的釐清——在技術未完全成熟前,任何“解放雙手”的承諾都可能成爲安全隱患。

四、消費者教育:從“科幻想象”到“理性認知”

更名潮的另一層意義,在於推動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理性認知。長期以來,車企通過“自動駕駛”“全場景智駕”等概念營銷,塑造了“技術萬能”的假象。然而,現實中的事故案例不斷敲響警鐘:2024年某品牌車型在高速上因系統誤判導致追尾,車主因過度依賴輔助駕駛功能未及時接管;2025年初,另一款車型在雨天因攝像頭模糊觸發緊急制動,引發後車連環追尾。

更名後,“輔助駕駛”的表述將用戶角色重新拉回駕駛主體。車企開始強調“人機共駕”原則,例如在系統激活時強制要求駕駛員保持注意力,並通過DMS(駕駛員監控系統)實時監測疲勞狀態。

此外,爲應對責任劃分難題,車企強化用戶教育。例如,小米要求用戶首次激活功能前完成15分鐘AR模擬訓練,涵蓋緊急接管等場景,並生成個性化評估報告;用戶手冊以12頁篇幅詳述8類失效場景,如加塞識別延遲、施工路段漏檢等。小鵬推出“智駕險”,在系統退出後5秒內仍提供理賠保障;鴻蒙智行則明確事故責任歸屬,強調“輔助功能不可替代駕駛員”。專家認爲:“這些轉變雖可能削弱營銷吸引力,卻有助於建立更健康的市場生態。”

五、未來展望:技術“去魅”後的行業新生態

小米的改口,標誌着智能駕駛行業進入“去魅”階段。短期內,車企需在技術宣傳與合規風險間尋找平衡點,例如通過“端到端輔助駕駛”等表述既保留技術亮點,又避免法律爭議。長期來看,行業將加速向L3級及以上自動駕駛演進,但這一過程需以安全爲前提。例如,華爲乾崑智駕ADS 4已支持有條件L3級功能,但仍強調“手不能離方向盤”。

監管層面,工信部已明確將OTA升級納入召回管理,要求企業減少升級頻次並加強驗證。技術層面,激光雷達與純視覺的融合將成爲主流,而“安全冗餘”設計(如多傳感器備份、緊急接管機制)將成爲標配。市場層面,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接受度將逐步提升,但前提是車企能建立“技術誠實”的品牌形象。

從“智駕”到“輔助駕駛”,不僅是術語的修正,是行業對技術本質的迴歸,也是對用戶安全的敬畏。當狂熱的營銷泡沫褪去,車企需放下“技術焦慮”,以更務實的態度推動智能駕駛發展。唯有堅守安全底線、深耕技術實質的車企,才能笑到最後。畢竟,真正的智能,不在於顛覆駕駛體驗,而在於守護每一次出行的安全。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