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車界|撕開汽車檢測暴利鏈:75%利潤背後,誰在操控碰撞結果?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張雪

想象一下:一輛SUV把卡車撞得“四輪離地”,飛了起來。這如同電影特效般的場景,竟然是某知名車企委託專業機構進行的碰撞測試視頻。這一幕不僅挑戰了公衆的物理常識,更像一把鑰匙,意外撬開了汽車檢測行業驚人的暴利真相。

暴利真相:躺着賺錢的“裁判員”

翻看幾家頭部汽車檢測機構的財報,一個數字格外刺眼:技術服務毛利率普遍高達40%-75%。這意味着什麼?簡單說,就是每收100塊錢檢測費,就有40到75塊是純利潤!這遠超許多辛苦造車的車企。

這些機構大多背景顯赫,掛着“國家”“權威”“中心”的名頭,頂着“獨立第三方”的光環。但在亮眼的財務數據背後,一個尖銳的問題浮現:它們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檢測公正?

核心邏輯在於:車企極度渴望權威認證來背書營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個來自“國字頭”機構的“五星安全”、“頂級智能”標籤,往往能成爲打動消費者的關鍵砝碼。而檢測機構,也需要車企源源不斷的商業訂單來維持運營和利潤增長。雙方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共生”關係。

一位資深行業觀察者直言:“當檢測機構嗅到車企想要什麼數據,就專門設立部門去‘定製’什麼數據時,所謂的‘獨立測試’就已經變味了。這本質上是車企花錢買‘成績單’,機構則成了‘得分高手’。”

“定製化”測試:車企想要什麼,就撞出什麼

引發爭議的“卡車被撞飛”測試,就是這種商業模式的典型產物。業內稱之爲“委託測試” 或 “定製化測試”。

沒有標準,只有“需求”!這類測試往往沒有國標或強制規範。車企提出目標(比如“要突出某方面性能”),檢測機構根據預算“量身定製”方案。

價格不菲的“劇本殺”!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光是車上模擬人體的假人,一個就要十幾二十萬!場地選擇、碰撞角度、速度設定、車輛狀態(是量產車還是特別調校過的?)等,都有極大的“操作空間”。一切圍繞的核心是:如何最大化地“秀”出客戶想要的效果。

“一企一策”的灰色地帶!雖然機構自稱有底線(比如不接直接碰撞競品車型的活兒),但缺乏統一硬性標準,各家尺度鬆弛不一。所謂的“自律”,在鉅額商業合同面前,有時顯得蒼白。

公信力崩塌:當“權威”淪爲營銷道具

這種高度定製化的測試,其目的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安全性驗證,營銷展示的色彩極其濃厚。

誰付錢,誰做主?測試費用常由車企的營銷部門買單。測試過程也常由車企指定的團隊拍攝,確保畫面“震撼”“吸睛”。機構提供的核心價值,更多是那塊“金字招牌”的權威背書。

“反智”測試透支信任。像“撞飛卡車”這種明顯違揹物理常識和公衆安全認知的展示,引發了強烈質疑。消費者真正關心的是:撞卡車時,我能不能活下來?而不是我的車能不能把卡車撞飛。這種本末倒置的“炫技”,嚴重傷害了檢測機構本就不寬裕的公信力。有評論犀利指出:“這不是測試安全,是在測試智商下限。”

智能駕駛新戰場:測評亂象再現

隨着智能駕駛普及,這些檢測機構又盯上了這塊“新蛋糕”。有機構預測,智能駕駛檢測市場或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雖然國家也在出臺相關准入和測評標準,但“新戰場”的老問題仍然存在。

不同機構、不同媒體組織的智能駕駛測評,結果往往大相徑庭,甚至互相“打架”。比如,某平臺測試中“特斯拉表現優異,華爲系車型墊底”的結果曾一度引發品牌方強烈不滿和公衆質疑。

一位車企智能駕駛負責人直言:“只看一次特定場景的測試結果,根本不能反映用戶日常使用的真實體驗和系統好壞。”測評方法是否科學、場景是否貼近實際、權重如何分配,都存在巨大爭議。

多位行業專家曾呼籲,智能駕駛評估應跳出傳統碰撞測試的“唯結果論”,轉向更全面的風險概率計算和真實場景匹配度分析。安全,必須始終是凌駕於舒適和便捷之上的首要考量。

監管重拳出擊:亂象叢生下的整頓風暴

除此之外,記者還了解到,檢測行業的“貓膩”不只存在於碰撞測試。在尾氣排放檢測領域,造假問題更爲普遍和嚴重。“有的機構用非法定方法檢測汽油車,對柴油車只測一個排氣管矇混過關。”從事上線檢測多年的工作人員孫樂(化名)對記者說,“有很多檢測結果仔細查都能查出數據嚴重失真。”

面對亂象,行業該如何重建信任?專家也提出了改革方向。

首先,要切斷利益輸送,由非營利部門執行關鍵測評,費用機構自擔,拒絕車企資助,從源頭保證獨立性。

同時,設立公開的監督委員會,讓過程透明化。還應該採用更科學、更貼近實際風險的評估體系,執行和評估團隊需具備高度獨立性。

此外,檢測行業也應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例如,有診斷設備巨頭憑藉強大的軟件服務,實現了驚人的99%毛利率,並積極擁抱AI轉型,從賣硬件轉向“智能終端+軟件持續收費”模式。這或許爲傳統檢測機構提供了轉型思路——不靠“賣報告”賺錢,而是靠真正的技術服務和數據價值。

據瞭解,部分地區已着手要求檢測機構簽署《反壟斷合規承諾書》,防止價格操縱等不正當競爭,直指行業潛在的價格同盟問題。但若要真正能實現“數據真實、流程規範、整改到位”,絕非一日之功。

當75%的毛利率不再依賴“定製成績單”的潛規則,而是源於無可挑剔的專業能力和行業公信力;當每一次碰撞測試,都經得起物理定律的推敲和億萬消費者目光的審視;當檢測機構真正成爲汽車安全的“守門人”,而非車企營銷的“化妝師”;這個行業纔算真正找到了立足之本。

利益與公正的天平,需要持續校準。因爲對於消費者而言,汽車安全,從來不是一場可以彩排的“表演”。每一次真實的碰撞,都關乎生命。檢測行業的公信力,經不起下一次“卡車被撞飛”的透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