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60週年 選戰別具意義

新加坡國會選舉1日進入競選活動的最後一天,執政黨人民行動黨舉辦選前之夜造勢活動。(鄭任南攝)

在華人傳統中,60歲標誌着一個完整生命週期的結束,也象徵着新的開始。新加坡在2025年慶祝獨立60週年之際,星國也將在5月3日迎來5年一次的大選。對於執政的人民行動黨(PAP)和國會最大反對黨工人黨(WP)而言,3日大選不僅是爲了贏得眼前席次,更是決定下一階段發展的基礎。

2011年堪稱行動黨關鍵年份。當年59歲的時任總理李顯龍,將第四代主要領導人,包括總理黃循財、副總理王瑞傑帶入政壇。從2011年那場具有分水嶺意義的選舉至今,已過14年,52歲的黃循財如今已是總理兼人民行動黨秘書長。

和李顯龍一樣,黃循財也在考慮革新。2025年大選,行動黨派出32名新面孔,其中包括幾名剛辭去工作從政的高級公務員。此舉堪稱是行動黨近年來,最大的一次革新。而這些新血,未來很可能成爲第五代(5G)領導層的骨幹。

黃循財日前在政黨宣言發佈會上表示,行動黨已注入新生力軍,爲未來做好準備,以便爲新加坡人提供「一支有能力、強大的領導團隊,不僅在未來5年,而且在未來10年到20年」。然而,即使黃循財掛出保證牌,但這支強大的球隊還得先贏得自己的席次,否則就像當年李顯龍提攜的現任衛生部長王乙康、前內閣部長黃志明那樣,敗給工人黨。

每一次這樣的失敗,都會削弱行動黨的領導地位。隨着選舉競爭日趨激烈,沒有一個選區可以說是真正安全。

工人黨下一代領導人,也接受類似考驗。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Pritam Singh)自2018年上任以來,便一直專注於該黨的未來。他在1月的工人黨年度成員論壇上,預設了選舉失敗的後果,「如果我們不能成功引進新人,工人黨在未來幾年將有大麻煩。」目前,工人黨下一代領導團隊部分成員已到位,接下來的目標,便是讓反對黨議員佔據議會席次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