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臺股史上首家「上市轉上櫃」公司來了 證券圈四大分析背後考量
臺股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臺灣證券交易所、櫃買中心本次修法開放「市櫃互轉」並將年限縮短至1年就能申請轉板,允許公司根據自身成長需求,在兩間性質不同的交易所之間靈活移動。而爲了邁向亞洲資產管理中心而舉辦的年度金融盛事「臺灣周」開幕隔日,創新板掛牌的億而得(6423)也悄悄跟着送件櫃買中心,想由創新上市改投一般上櫃的懷抱,將成臺股史上首樁「市轉櫃」公司。
證交所這次修法,除了開放一般上市轉上櫃,也一併將創新板轉上櫃的年限從2年縮短至1年,新法由主管機關備查通過正式生效沒多久,創新掛牌未滿2年的億而得就在10月16日火速送件櫃買中心「改投新東家」;且櫃買在今年初率先放寬「市轉櫃」只要簡易書審機制,不需再經過審議委員會,等於是敞開大門降低企業掛牌的門檻。
證券圈人士分析原因有四:一、矽智財(IP)概念股的億而得,在上櫃市場有更多IP產業族羣聚集,形成較明顯的「產業聚落」,如市場熟悉的力旺、M31、巨有科技等相關概念股均在櫃買掛牌,這些公司多數享有較高的本益比,有利於億而得後續上櫃的「比價效應」。
二、億而得的資本額較小僅3億,不符合轉一般上市6億的資本額條件,且公司若要再辦理現增,需多方考量各種風險與成本,如原股東的股權會遭到稀釋、增加財務與法律成本、營運彈性受到限制等。
三、觀察億而得財報,今年上半年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977.5萬元,則相較去年1,082.8萬元,衰退9.72%,今年上半年每股稅後純益(EPS)0.33元、去年同期EPS則爲0.39元;儘管億而得近年年報均有賺錢,毛利率也高達99.5%,但IP產業雖毛利高、研發人力成本也高,單看今年、去年第二季單季均呈現小幅虧損,因此若公司又增資,將稀釋EPS獲利數字,有可能因此不符合上市一般板資格。
四、流動性問題。據瞭解,去年正逢證交所大推創新板政策,億而得因營收穫利規模較小,故選擇先加入創新板行列,但流動性不佳問題一直困擾着公司,主因是公司股本小,扣掉董監事持股,在外流通股數本就少,流動性不如許多大股本的公司。不過,證交所最新修法已經規畫讓創新板開放「當衝」,許多交易規則最快年底將對齊一般板,因此過去有創新板公司也想投奔上櫃,卻受到證交所「感召」與法規即將放寬,最終仍選擇留下再嘗試。
據瞭解,櫃買中心10月底的董事會上,將來不及審議億而得的「市轉櫃」案,但億而得符合上櫃一般板的資格,因此櫃買只需內審過關,並於11月董事會上提案通過即可,屆時臺股史上首樁市轉櫃案件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