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觀察-運動部掛牌要務:別讓企業贊助體育 成爲「ESG功課」
足球作爲全球觀衆人數最多的運動項目,有不少品牌藉其打響名號。創辦自奧地利的紅牛集團,除了在母國擁有奧超的「薩爾斯堡紅牛」、在德國足球頂級聯賽德甲擁有「RB萊比錫」、亦於美國MLS擁有「紐約紅牛」等職業足球隊外,於2024年進軍足壇競爭最激烈的英格蘭,買下英冠球隊利茲聯少數股份,更於同年投資了首支亞洲足球隊、2025年賽季將在日乙(J2)征戰的大宮松鼠,該球隊也更名爲「RB大宮松鼠」。
紅牛集團不僅投資足球,在冰球、F1賽車也「大撒幣」,讓體育賽事爲其拓寬知名度。
同樣成功打開新市場的案例,則是東南亞足協舉辦的國際賽事東盟足球錦標賽(AFF Championship),鈴木汽車自2008到2020年、長達12年冠名贊助,讓其在東南亞諸國打開市場;也因此,三菱汽車也樂於接續鈴木汽車,冠名贊助該賽事(目前名稱改爲ASEAN Championship)。
不僅國際品牌看到職業運動的龐大商業價值,「國家」也看到了,沙烏地阿拉伯的「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2021年以代理人方式,據傳用3億英鎊高價收購英超球隊紐卡索聯;2023年PIF入主沙烏地職業足球聯賽四大豪門球隊,並開始重金挖角如C羅、本澤馬、內馬爾等頂級球星「入沙」,一時蔚爲話題。
由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副總統謝赫·曼蘇爾(Sheikh Mansour)執掌的阿布達比聯合集團(ADUG)更擁有「城市足球集團」,其中最知名的就是英超創四連霸紀錄的豪門球隊曼城。中東國家就在幾年間靠着對職業運動的投入,爲自己貼上「世界強權」之一的標籤。
反觀,臺灣觀衆人口最多、號稱國球的棒球,即使是中華職棒明星賽或總冠軍賽這類「年度盛事」,也大多是由帶有政府色彩的機構與企業「填充贊助」,例如公股金融機構、臺灣精品、中華電信等。日前,經濟部長郭智輝到嘉義考察,接受立委提議「支持棒球」,亦是由臺糖出來扛下成棒勁旅嘉義大學成棒隊的贊助。
職業體育賽事擁有的商業價值不僅在球賽門票及球隊商品收入,長榮航空贊助英超西漢姆聯、臺灣精品買下MLB世界大賽本壘後方廣告位,都足見企業很瞭解體育對品牌的加分效果。但是在臺灣,大部分企業卻仍把贊助球隊當成「ESG功課」看待。在運動部即將成立之際,希望即將坐上此一高位的政治新星,能對職業運動商業價值提升有所着墨;當國內聯賽成爲「香餑餑」,企業搶破頭爭取都來不及,又何須把贊助需求,像「分豬肉」一般、「派任務」給各機構和公股企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