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每一道皺紋下的不便(新視野)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熊建

1927年,德國導演弗裡茨·朗在科幻電影《大都會》中,描繪了機器人替代人類勞動的場景。片中機械人瑪麗亞身披金屬外殼,動作僵硬卻力大無窮。彼時的觀衆未必能料想到,百年後,藉助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機器人不僅走入了現實,更會把溫情注入暮年——它們不再冷硬如鐵,而是可以化身銀髮族的“隱形柺杖”,托起人類晚年的尊嚴。

近日,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佈了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IEC63310《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性能準則》),依據老年人生理和行爲特點,爲各類養老機器人的產品設計、製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基準。

該標準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全球老齡化社會的迫切需求。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50年全球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21億,其中4.26億人年逾八旬。衰老帶來的是感知衰退、體力流失,失能風險逐漸升高,讓養老問題愈發沉重。

如何應對老齡化?無論之前人們提出了多少種設想和方案,都不如科技拓展的應用場景更具討論價值。互聯家庭環境下的養老機器人,正成爲破解養老困局的一把鑰匙。

從媒體公佈的信息可以看出,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以老年人生理、行爲特徵爲綱,細分功能與性能。從健康監測到緊急響應,從家務協助到助行外出,技術條款涵蓋生活全場景。噪聲控制、無障礙設計等細節,更顯人文關懷——科技的溫度,就在於讀懂並能夠照護每一道皺紋下隱藏的不便。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牽頭制定此標準,絕非偶然。昔年“世界工廠”之名,今日已升級爲“標準策源地”。從跟隨到引領,中國科技正以“和而不同”的智慧,重塑全球產業格局、再造養老規劃。

標準雖然不是終端產品,但它爲設計、製造、測試提供統一標尺,推動產品迭代升級、品質躍升。除了滿足老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廠商還須精準捕捉老年心理,比如以通信支持強化親情紐帶,用娛樂功能滋養精神世界。就像趙麗蓉在小品裡說的那樣:“你以爲我們老年人吃點兒好的,穿點兒好的,再找個老伴,這就幸福了?不對,我們還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禮記》有言:“老有所終,壯有所用。”機器人養老,非以機器代人,而是以科技護人。現在完全可以憧憬不久的將來:健康數據實時上傳,家人醫護遠程聯動,獨居亦非孤島;家務機器人端湯倒水,助行設備穩託步履,衰老不再是自由的枷鎖;腦機接口刷新生活體驗,高品質生活觸手可及。

這些不再是海市蜃樓的場景,細究起來,更暗合了中國古人的大同理想。標準是超越國界的,惠及全球,人人暮年皆可享有平等與尊嚴。技術無疆,人文亦無疆。

然而科技的“雙刃效應”,不可不察。爲了獲得便捷的老年生活,勢必要將大量個人情況放到網上。數據隱私若遭濫用,溫情恐變鐐銬;過度依賴機器,人際或漸疏離。古語云,過猶不及。如何在效率與倫理間尋得平衡,如何在標準和個性中求取雙贏,考驗人類智慧。但只要方向定了,標準有了,發展中的問題將在更快的發展中得到解決。

從《大都會》中的冰冷幻象,到今日“隱形柺杖”的浮出水面,人類用百年光陰,終將科幻照進現實。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的發佈,不僅是技術的里程碑,更是文明的刻度——它丈量出一個社會對長者的敬意,亦標註了人類對未來的期許。銀髮浪潮中,唯以科技爲舟,仁心作槳,方能駛向“老有頤養”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