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5.5%背後的新興動能潛力
本報特約評論員
如果說,傳統產業升級能夠夯實製造業發展的基本盤,未來產業加緊佈局能夠爲形成新質生產力預留更多空間,那麼新興產業就以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集約、成長潛力大等特點,能夠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發揮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科技創新在北京早已不只是實驗室的突破,而是已經系統融入城市運行機制和經濟發展邏輯。堅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齊頭並進,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北京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7月17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舉行2025年上半年北京經濟運行情況發佈會。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上半年全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力推動宏觀政策落地顯效,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5%。動能強勁的新興產業表現不俗,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8.7%,鋰電子電池、新能源汽車、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產量成倍增長。在宏觀政策效應持續顯現、優勢領域支撐有力、新興動能加速成長帶動下,上半年北京經濟總體呈現平穩運行、向新向好態勢。
近年來,全球科技與產業格局深刻變革,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生物醫藥、先進製造等爲代表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正在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就北京而言,要實現今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努力爭取更好結果的目標,不僅需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也需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不但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也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如果說,作爲現代化產業體系基底的傳統產業升級能夠夯實製造業發展的基本盤,未來產業加緊佈局能夠爲形成新質生產力預留更多空間,那麼,新興產業就以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集約、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等特點,能夠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發揮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堅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齊頭並進,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北京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今年初公佈的北京市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的數據看,2023年末,全市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爲1229個,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中佔比39.0%;全市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1051個,比2018年末增長31.5%;全市共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法人單位105492個,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8207個。從技術“上新”到產業“煥新”,北京經濟向“新”而行的步伐越來越快,新興產業已經在北京遍地開花,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不斷融合,聚鏈成羣的效果正在顯現。
緊緊把握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趨勢,充分發揮首都教育科技人才優勢,着力建設世界領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地,是北京在減量發展背景下提升經濟新動能的主動作爲。通過支持在京國家實驗室、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聯合開展研究,前沿性、交叉性、顛覆性技術創新成果正加快形成。通過持續推進6G、算力、物聯網、衛星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協同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礎底座得以夯實。加強前沿技術攻關,前瞻佈局多技術路線,北京新興產業的基礎研究不斷實現“從0到1”的突破。
一流產業生態、多元應用場景逐漸成熟,讓北京新興產業的潛力得以加速釋放。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領先優勢,北京正加速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羣,產業鏈延伸佈局和協同配套持續完善。而隨着技術熟化、工程化放大、商業驗證等服務供給的日漸到位,產業化落地難題正不斷被破解。在城市交通、醫療健康、教育文化等領域打造一批標杆示範場景,不斷推動新技術新產品規模化應用,令北京的新興產業有了更加廣闊的發揮空間。
可以說,科技創新在北京早已不只是實驗室的突破,而是已經系統融入城市運行機制和經濟發展邏輯。無論是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導向作用,大力扶持耐心資本,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還是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無論是重點培養一批適應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還是加大力度引入全球創新資源,推動高水平國際科技產業合作……北京爲戰略性新興產業賦能所贏得的,正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
從原始創新策源能力的不斷提升,到新質生產力的落地開花,再到全球競爭力創新生態的構建,北京新興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既是上半年北京經濟增速實現5.5%的生動註腳,也凸顯了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取得的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