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演算機制像毒品!年輕人上癮「放棄投票權」也要滑
▲抖音、TikTok的演算機制像毒品一樣讓人上癮。(圖/CFP)
作者/沈伯洋、吳銘軒、臺灣民主實驗室摘自/大塊文化《打臺灣不如騙臺灣:中國對臺灣認知作戰的Q&A》
Q:TikTok和抖音爲什麼危險?政府該禁止嗎?
A:美國新思考基金會(Reboot Foundation)在2023年4月30日曾發表一個研究,顯示常玩海外版抖音TikTok的年輕人,有高達64%認爲,如果在「投票權」跟「抖音」兩者必須放棄一個,他們寧可放棄投票權,也要繼續玩抖音。
和其他社羣平臺相比,抖音的演算機制更像毒品,與其直接禁止抖音,或許我們更應該做的事情是,加強臺灣人的數位韌性,讓民衆理解到中國的危險,纔是根本的解決問題之道。
隨着越來越多年輕世代沉迷於抖音,加上抖音上許多內容掌握在中國官方手中,如果只是把禁止抖音當成直接的解方,一定會帶來反效果。首先,禁止使用抖音會涉及言論自由問題。再來,政府必須清楚的說明,禁止抖音的理由是什麼?如果是要禁止人民在社羣平臺上張貼親中言論,事實上這些言論不一定只能放在抖音上,而是在哪裡都可以放。
如果理由是因爲資訊安全或演算法,那這樣大量的中國手機遊戲都應該要禁。爲了禁止的理由,很可能臺灣社會就會落入了細節之爭。
臺灣民主實驗室認爲,與其直接禁止抖音,我們應該要要求抖音公司在臺灣設立分公司,一旦落地之後,我們可以根據銀行法、稅法等臺灣法律規範抖音的金流。遇到疑似資訊操作情況時,有在地的窗口可以溝通。
抖音的根本問題在於它將言論市場資本化,透過演算法來決定哪些言論可以被多數人關注,根據的是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而抖音最大的隱憂,就在於中國政府與中國共產黨能透過法律和政策介入中國企業和社羣媒體的運作,要求內容審查、調整演算法,確保平臺上的內容符合他們維穩、統戰和意識形態。
我們可以接受民主社會公共辯論發生在以營利爲主的私有單位,但如果發生在對手國家可以操控的平臺上,讓民衆的個資與討論空間變成了私有平臺的資產,這樣等於將我們自己民主社會的公共政策討論,交到有併吞企圖的國家手上,也讓對方進行認知作戰更便宜、更方便。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打臺灣不如騙臺灣:中國對臺灣認知作戰的Q&A》,作者沈伯洋、吳銘軒、臺灣民主實驗室。資訊戰、資訊操弄與認知作戰,在這幾年似乎成了可以掛到任何口水戰上的標籤,而這就是操控認知作戰的人想要的結果,讓人們對這議題因爲過於浮濫而輕忽、懷疑,臺灣社會就會變成最宜於操弄認知作戰的溫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