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下沉,短劇上桌?
豆瓣華語口碑劇集榜一向是精品長劇的天下,現在卻悄然出現了短劇的身影,大家開始平起平坐。
作者| 冼豆豆
編輯|晶晶
排版| 蘇沫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發佈初始時間:2025年8月28日
《請君入我懷》《家裡家外》《十八歲太奶奶嫁到,重整家族榮耀2》悄悄躋身豆瓣華語口碑劇集榜。
豆瓣作爲簡中互聯網文青最多的平臺,用戶們言必稱費里尼賈樟柯,熱聊黑塞加繆和康德,希望“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其影視口碑榜單一度是觀影追劇風向標,能上榜的多爲文藝片、大師電影、精品長劇,如今卻將短劇請入殿堂,令人驚訝。
《家裡家外》是2025開年爆款短劇,豆瓣評分7.9,《請君入我懷》評分也有7.0,這些每集平均不超過10分鐘的短劇,正在打破文青聖地的次元壁。
先是中文系博導湯擁華教授坦然承認自己沉迷短劇365天,再是短劇登上豆瓣口碑劇集榜,我們開始思考:一切發生了什麼變化?
01
短劇的蛻變之路堪稱一場自我革命。
曾幾何時,短劇是“廉價感”的代名詞,五毛特效、誇張表演、無腦劇情,這些都是短劇撕不掉的標籤。
短劇興起之初,製作團隊往往抱着賺快錢的心態,一週內拍完一部,投資不過幾十萬,內容清一色的“戰神歸來”“豪門恩怨”“夫人帶球跑”“一胎十九子”,追求簡單粗暴的感官刺激。
隨着行業內涌入更多熱錢,短劇製作成本躍升,某些頭部短劇單分鐘製作成本已達5萬元,堪比長劇水準。傳統影視公司紛紛入局,檸萌是最早入局微短劇市場的公司之一,早就推出了《二十九》(豆瓣評分7.3)等口碑上乘的短劇。
越來越多專業影視團隊加入,一些精品短劇的質量足以超越長劇。
《家裡家外》用質樸的川渝方言講述80年代重組家庭故事,沒有狗血反轉,只靠“毛衣縫補親情”的生活細節打動觀衆,劇中母親連夜爲繼女織毛衣的場景,讓無數觀衆淚目,豆瓣熱評稱“這是短劇新標杆”“短劇們開始變得正常了”,甚至有豆瓣用戶說這是《小巷人家》的濃縮代餐。
短劇不只是劇情變得正常高級,在技術和思想上更是全面升級。
《引她入室》突破常規的電影感鏡頭、考究的光影設計、專爲豎屏打造的線條感,提出了“短劇豎屏美學”這一概念。
快手星芒短劇推出的《流量女王》在站內爆火,播放量6.2億+,該劇講的是新聞記者這個職業,劇中講了兒童走失、網紅人設、月經貧困等貼合現實的熱點,收穫觀衆好評。
不過,《引她入室》在豆瓣雖有頁面但未開分,而《流量女王》在豆瓣上甚至沒有建立頁面。如果觀衆想看到更權威的短劇榜單,需要豆瓣引入建立更多短劇詞條和詳細信息。
02
短劇在豆瓣的崛起背後是用戶行爲的數據支撐。DataEye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96億,較2024年末新增3400萬,用戶日均觀看時長升至101分鐘,黏性同比提升一成。
2025年7月,紅果短劇APP上線不到2年,其MAU(月活用戶)突破2.1億,甚至超越了長視頻平臺。
除了短劇平臺的用戶增長,豆瓣用戶結構的變化也是短劇崛起的重要因素。曾經豆瓣是80後、90後文藝青年的自留地,如今隨着95後等年輕用戶大量涌入,帶來了更多元的審美取向。
豆瓣平臺本身也在適應這種變化。過去短劇在豆瓣上因爲頁面信息缺失和評分人數不足難以得到更多曝光,如今短劇得以上榜,說明平臺默默完善了推薦機制,讓優質短劇有了展示機會。同時,短劇愛好者在站內成立了許多短劇小組,如“愛短劇組”“短劇研究社小組”,爲短劇提供專門的討論區和曝光渠道。
然而,對於更廣泛的大衆來說,“豆瓣可以給短劇打分”這件事還是過於小衆了。有研究短劇的媒體人表示,在豆瓣上搜索短劇信息挺難的,覆蓋範圍不夠廣泛,也沒有專門的短劇板塊,而且大部分短劇都沒有開分。
這次短劇上榜,我們是否可以期待,豆瓣未來能給短劇專門開闢一個頁面,讓短劇從業者和短劇受衆在豆瓣上互動共鳴,這或許也是豆瓣擁抱新世界新商業的一個方式。
03
短劇登上豆瓣口碑劇集榜,或許還標誌着當代文化雅俗邊界正在進一步模糊。
華東師範大學的湯擁華教授在沉迷短劇出名後,接受採訪時曾被問到“短劇會否雅起來,會否有雅士去看很‘雅’的短劇”等問題。
“雅俗之辨”在中國文化中自古有之。《詩經》分爲風、雅、頌三類,其中,“風”源自不同地區的民間歌謠,“雅”來自周王朝士大夫階層,二者階層不同,卻同樣被奉爲經典。電影曾經也被視爲精英文化,在變成大衆消費品之前經歷了漫長的陣痛。
而如今短劇迎來爆發式增長,曾經的電影從業者又紛紛涌向短劇行業。甚至,短劇也有鄙視鏈,橫屏短劇默認自己比豎屏短劇要高端一點,不過,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隨着豎屏短劇和橫屏短劇一起登上豆瓣口碑榜單,大家開始平起平坐。
紅果作爲當下豎屏短劇的最大出品方,似乎也有意在豆瓣建立其短劇矩陣。
如《救命!這破書的劇情怎麼全崩了》《爲了活命,我跟閨蜜一起跑》《嬌纏》《渡春夜》等最新的紅果短劇,都在豆瓣上建有頁面信息,雖然似乎無人知曉,並未開分,但也可看作一種潤物無聲的改變。
當一種文藝形式積累了足夠多的優秀作品和觀衆基礎,就必然會被納入主流評價體系,短劇正在經歷這種“自下而上”的變化,無論在業界,還是在豆瓣。
當然,短劇的商業化模式也在不斷創新。從最初的氪金追劇到現在的跟劇打卡,短劇行業從“賺快錢”逐漸轉向“細水長流”。
品牌定製短劇也成爲新增長點。許多大品牌開始嘗試與短劇合作,通過高質量內容觸達年輕消費羣體,今年京東母嬰的短劇首秀《奶爸成仙記之父憑子貴》,爲帶娃族量身打造了一部神仙霸總題材短劇,奶爸在仙界和人類世界不斷穿越帶娃,還融合了哪吒這個著名IP角色,一邊帶娃一邊帶貨,奶爸成了跨界營銷一霸。這些品牌定製短劇雖然很多植入廣告,但能讓觀衆看下去看進去,說不定追劇上頭了就會激情下單。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品牌與內容的共創等種種案例,就像豆瓣與短劇的關係,雅與俗、精英與大衆,原本就在不斷變化與共融。
短劇登上豆瓣口碑榜,不是豆瓣的“下沉”,而是短劇的“上升”,這種變化不是單一的“雅”對“俗”的妥協,而是文化生態自然演進的結果。
典雅含蓄的宋詞和直白辛辣的元曲,最終都登堂入室,成爲經典文學。“愛在三部曲”和“霸道總裁愛上我”裡的愛,都能登陸豆瓣,愛的本質,並無不同。
「四味毒叔」
出品人|總編輯:譚飛
執行主編:羅馨竹
聯繫郵箱:siweidushu@126.com
微信公衆號lD:siwei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