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中日韓會議「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大合作 支持本幣結算

▲大陸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主持東協與中日韓財長和央行行長系列會議。(圖/翻攝大陸財政部)

記者鄒鎮宇/綜合報導

第28屆東協與中日韓(10+3)財政部長暨中央銀行行長會議於2025年5月4日在義大利米蘭舉行。本次會議由馬來西亞及中國共同主持,並邀請東協10+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亞洲開發銀行(ADB)、東協秘書處及國際貨幣基金(IMF)等機構代表參與。

東協10+3地區2024年經濟成長率達到4.3%,主要由國內消費及電子產品需求回升推動。展望2025年,地區經濟預期維持約4%的增長,通膨率則回落至2%以下。然而,貿易保護主義及全球金融條件緊縮仍是潛在風險,可能影響投資流動及全球供應鏈穩定。與會者強調區域合作及政策調整的重要性,以應對外部挑戰。

爲應對突發性金融風險,東協10+3成員批准修訂《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新增快速融資工具並簡化操作指引。此外,會議提出「結構性政策改進與技術援助計劃」(SPIRIT),作爲自願性支持機制,幫助成員提升結構性改革能力。未來將進行試點評估,視成效決定是否擴展爲正式金融工具。

與會各方也批准設立快速融資機制(RFF),將人民幣等符合條件的非美元貨幣作爲多邊化協議(CMIM)框架下的可選貨幣,支持本幣結算,爲成員經濟體提供融資。

與會者肯定「亞洲債券市場倡議」的進展,特別是在地方貨幣債券市場的穩定性及綠色金融生態系統的培育方面。自2008年起,信用保證與投資機構(CGIF)已成功支持12個經濟體發行超過41億美元的債券。會議同時啓動「數位債券市場論壇」,期望加強區域債券市場的數位化及可持續發展。

面對數位金融快速發展可能帶來的風險,東協10+3金融科技工作小組(WG4)將運作延長至2026年,並擴展研究範疇至數位金融穩定性。與會者支持工作小組的報告,提出防範數位金融危機的建議,並期待未來能深化區域合作以應對數位化挑戰。

東協10+3於會議中重申災害風險融資的重要性,並肯定多國在災害保險方面的進展,例如寮國及菲律賓分別在洪水及颱風後獲得快速保險賠付。未來將制定2026至2028年的災害風險融資路線圖,以增強區域韌性及減少災害對民生的衝擊。

會議討論更新2019年制定的「東協10+3財金流程策略方向」,以因應經濟與金融環境的演變。專家小組將提供政策建議,協助東協10+3成員更有效地推進區域金融合作。此外,會議宣佈東協10+3金融智庫網絡擴展至28個成員機構,預期將進一步強化政策對話及合作。

本次會議由馬來西亞與中國共同主持,下一屆東協10+3財金高官會議將於2026年在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舉行,屆時由菲律賓及日本擔任共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