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野放臺北赤蛙 孕出新一代

臺北赤蛙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的珍貴稀有物種。(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張珈瑄臺北傳真)

每年4月28日是「拯救青蛙日Save the Frogs Day」,臺北市立動物園溼地、水生植物池在傍晚傳來蛙類合鳴,此起彼落的蛙鳴聲中,細小如小雞般的「嘰嘰」聲,即是臺北赤蛙的鳴叫聲。臺北赤蛙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的珍貴稀有物種,近年動物園努力覆育,期待在原棲息地重建及擴大臺北赤蛙族羣。

臺北赤蛙最初在臺北發現而得名,體型纖細小巧,身長只有3至5公分,背部是黃綠色或翠綠色,身體側邊有深色縱帶及醒目的白色背側褶。

臺北赤蛙生活在草澤、池塘、水田等有茂密水生植物的溼地環境,原本分佈在臺灣西半部平地到淺山,但隨着土地開發,衝擊棲息環境,使得野外族羣急遽減少。動物園自2002年於北臺灣做臺北赤蛙的野外調查監測,包括棲地普查、族羣數量及相關氣候因子關係,2006年族羣呈現下滑趨勢,至2013年調查時竟僅剩個位數字。

爲拯救臺北赤蛙,動物園於2012年起將保育行動從域內野外族羣監測調查,拓展到域外族羣圈養覆育規畫;2014年啓動繁殖計劃,2016年已能掌握照養管理與繁殖技術;2017年至2020年間,除了在動物園內營造棲地,也開始爲覆育測試野放研究,近期研究人員觀察到野放後的個體有產卵與新上岸的幼蛙。

動物園表示,一方面持續監測確保園區內族羣能穩定生存,另也藉由園區試野放的成功經驗,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北市農業局及民間NGO合作,透過域外連結域內的保育計劃,嘗試在北部地區再引入臺北赤蛙,期待在原棲息地重建及擴大臺北赤蛙族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