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上好戲】餘欣怡/玉嫂的育兒日記

花紋海豚母子對,寶寶全身呈光滑無痕的銀灰色。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每年四月,海面上開始出現一些頭白白、身體像土豪金混銀灰色的小傢伙,那是剛出生的花紋海豚寶寶。牠們是媽媽歷經約十二個月懷胎後的寶貝,也可以說是去年夏天「搶親活動」的甜蜜結晶。一年一度的花紋嫩嬰出生季,正式展開。

獨一無二的「紋身」

這些剛出生的小海豚,游泳技術還很不成熟,大多緊跟在媽媽的背鰭附近,靠着媽媽前行的水流節省體力。牠們常常突然竄出水面換氣,動作不甚協調,像是神經系統還沒跟上肢體發育。但看着牠們粉粉嫩嫩的小臉,怎麼看都只有一個字:萌。

在海上觀察花紋海豚時,最先吸引目光的,往往是那些滿身白色斑紋、體型壯碩的成年個體。除了欣賞牠們身上如刺青般獨一無二的「紋身」,也總會忍不住多看幾眼,試着辨認是不是哪位熟悉的老朋友回來了。接下來會特別注意的,是身上帶有特殊傷痕的個體,例如被「達摩鯊」咬出的鮮紅圈痕,或是其他明顯的創傷與疤痕。

2016年夏季的某一天,鯨豚調查員在花蓮沿岸觀察到一羣花紋海豚媽媽帶着寶寶,艱難地逆着洋流往南遊動。那時,有一隻背鰭斷裂的母海豚特別醒目。抓準時機在牠浮出水面的瞬間拍下背鰭特寫,再透過相機螢幕放大觀察。傷口凹凸不平,看來並非人爲切割造成的平整斷面,而是自然形成的傷口,已經癒合。

跟着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牠與寶寶的互動如同羣中其他母子對,緊緊相依。然而不同的是,其他四對媽媽與寶寶遊得非常緊密,像是一個緊湊的小隊,這對斷背鰭的母子,卻總是稍微遊在旁邊一點,像是與隊伍保持着一點距離。

同行的志工問:「海豚背鰭受傷,會有什麼影響嗎?」

「背鰭其實不是游泳的主要動力來源,也不影響呼吸或覓食等基本生存能力。很多野外個體即使背鰭嚴重受損,照樣可以正常生活。不過,在高速移動時,可能會影響平衡,或者喪失一些散熱的功能。」

牠背鰭另一側的火焰狀斑紋,看起來格外眼熟。打開歷年建立的花紋海豚背鰭資料庫,開始一張一張翻找。開啓一個又一個原始照片資料夾,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終於在最早期的紀錄裡找到牠,原來早在2010年之前就與牠見過面。那時,牠的背鰭已經受損,但因爲傷痕特徵不明顯,照片也不夠清晰,黑潮夥伴並未將牠正式編號列入個體資料庫,只保留在原始的影像羣中。

這一次,我們決定幫牠取個名字,叫牠──玉嫂。

背鰭斷掉的花紋海豚媽媽玉嫂。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緣分並未就此結束

在長期追蹤花紋海豚羣體的研究中,亞速羣島的「亞特蘭提斯之星基金會」就發現成年雄性的海豚追蹤成效比較穩定,即使身上花紋年年都有些微改變,但紋路變化程度沒有雌性大,所以還是能夠準確辨識出同一只雄性個體。在臺灣花蓮與臺東海域,黑潮夥伴的觀察也有類似情況。不少雌性海豚體色偏深、紋路變化大,正處於花紋逐年累積的階段,後續辨識的難度相對高。也因此,當我們2016年遇見花紋海豚媽媽玉嫂與牠的寶寶時,其實並沒有預期能再見到牠。當時只以爲是一場美好的海上邂逅。沒想到,緣分並未就此結束。

2021年八月,無意間在臺東成功的賞鯨船「晉領號」臉書專頁上,赫然看到一張熟悉的花紋海豚身影──是玉嫂!而且,牠的身邊又多了一隻小寶寶。看到牠平安無事,已經令人非常欣慰,得知牠又成功孕育下一胎,簡直是喜上加喜。野外環境對鯨豚來說極其嚴苛,尤其是哺乳類動物,若能穩定懷孕、成功育幼,代表牠所處的環境仍保有一定的安全與資源。

黑潮根據二十年來的觀察紀錄,發現花紋海豚媽媽與寶寶的育幼羣,經常出現在比較靠近岸邊、水深較淺的區域。這些地方的海流相對平穩,對於游泳能力尚未成熟的小海豚來說,是比較省力,也比較安全的環境。而且淺水域也較少出現大型鯊魚等掠食者,降低了幼豚的生存風險。這代表海豚媽媽會選擇「適合育兒」的地方,而不是隨便在哪裡都可以生養。同樣的結果在大西洋中,亞特蘭提斯之星基金會Karin Hartman博士花了六年觀察花紋海豚的行爲,也發現媽媽與新生寶寶不會在海域的任何地點隨意出現,而是有自己的「育嬰房」,選擇靠近岸邊、水比較淺的海域,還有豐富的魷魚可以吃。對剛當媽媽的海豚來說,這些條件讓牠們能更安全地照顧寶寶,同時保有進食的能量來哺乳。

海豚也會「一打三」

成年花紋海豚可以潛入五百公尺深的水中,每次深潛的時間大約是七到十分鐘,在黑漆漆的深海尋找及捕捉魷魚飽腹。但對帶着寶寶的海豚媽媽來說,牠們必須在覓食與育幼之間找到平衡,因爲新生的小海豚還無法潛到那麼深,也無法長時間留在水下,只能待在海面等媽媽回來,獨自待在海面會有很多危險。在海上觀察時,曾多次見到花紋海豚有類似抹香鯨的育幼行爲:有一隻成體海豚(可能是阿姨或姊姊),同時照顧三隻留在海面的幼豚。「一打三」的共同育幼畫面,讓人對花紋海豚社羣中的分工與合作感到由衷敬佩。

根據牙齒中的穩定同位素分析與其他研究,花紋海豚寶寶通常要兩到三歲纔會斷奶,在那之前,媽媽得全天候照顧寶寶,直到開始學着捕食魷魚、逐步脫離「媽寶」生活,媽媽才能再受孕與懷胎。因此,花紋海豚的整個生育寶寶的週期相當長,一輩子能夠成功撫養的寶寶數量有限,也許只有寥寥幾隻而已。每一隻順利長大的寶寶,都是極其珍貴的生命。生育與覓食,是野生動物生存最基本的兩個條件。若希望鯨豚族羣能夠延續,爲海豚媽媽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育幼環境,應該成爲保育工作的優先要務。畢竟,若花紋海豚也出現少子化與羣體老年化,將會是難以逆轉的族羣危機。

玉嫂是黑潮夥伴認識花紋海豚媽媽的起點,幾年後,也在海上再次遇見另一位熟面孔──拉鍊,牠身邊居然也帶着一隻小寶寶。雖然是透過牠們身上獨特的傷疤進行長期辨識與追蹤,但每當看見這些傷痕,也不免爲牠們捏一把冷汗。海豚的「產房」與「月子中心」,藏身於變化莫測的大海之中,其實充滿風險。

每次帶賞鯨船解說,在離開海豚羣體之前,總會請船上的朋友們一起揮揮手,向海豚道別,也向牠們致意,感謝今天與我們共遊的美好時光,並誠摯祝福:多子、多孫、多福氣。

●摘自遠流出版《黑潮尋鯨:用身體寫日記的花紋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