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企業”

參考消息網3月13日報道(文/張熠檸 塗頎)作爲觀察中國政策走向的重要窗口,今年全國兩會釋放出的經濟新信號引發廣泛關注。在新鮮出爐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瞪羚企業(gazelle company)”等前沿概念尤爲引人注目——這些原本屬於專業領域的術語,正通過國家頂層設計文件進入公衆視野。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培育創新主體作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抓手,提出“支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其中,“獨角獸企業(unicorn)”作爲估值超10億美元的初創明星,已逐漸被公衆熟知。這個源自西方風投界的術語,巧妙借用了傳說中兼具駿馬速度與獨角神秘力量的神獸(mythical animal)意象——既暗喻企業爆發式成長潛力,也揭示其萬里挑一的稀缺特質。

“瞪羚企業”的命名更具現實投射——這種棲息於非洲草原的敏捷生物,能以每小時100公里的爆發速度躲避獵食。1987年,美國學者戴維·伯奇在《美國的就業:爲最多人找到工作的爲何是最小的企業》(Job Creation in America:How Our Smallest Companies Put the Most People to Work)中首提該詞:指那些年營收超10萬美元、連續四年保持20%以上增速的“經濟加速器”。儘管此後定義有所放寬,但“高成長性”始終是瞪羚企業最顯著的特徵。

有趣的是,伯奇在同一著作中還提到過另外兩種“動物企業”:一是《財富》500強的“大象企業”(Fortune 500 "elephants"),另一種是街頭的“老鼠企業”(Main Street "mice"),也就是“夫妻店”(mom-and-pop type businesses)。但在伯奇看來,“瞪羚企業”纔是拉動就業的主力,據他估算,“瞪羚企業”只佔美國企業總數的4%,卻創造了70%的新崗位。

如何在保持爆發力與防範被吞噬之間把握平衡,成爲瞪羚企業必須破解的生存方程式。蘋果、元宇宙和亞馬遜都曾是“瞪羚”,現已成長爲大而難倒的“大象”;而另一些“瞪羚”則吸引了“獵食者”的目光,被大企業收入囊中,典型例子就是照片牆(Instagram)被扎克伯格買下。

在全球產業鏈深度重構的當下,“加速度”已不僅是速度的較量,更是對產業變革方向的精準預判。當人工智能重塑生產流程、綠色科技改寫競爭規則時,瞪羚企業的進化史或許正在印證:商業世界的終極法則,從來不是簡單的快魚吃慢魚,而是洞察潮汐的魚羣,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