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活過來了! 察哈爾毛繡唯妙唯肖被譽爲「平面標本」

▲察哈爾毛繡。(圖/記者陳冠宇攝)

記者陳冠宇/烏蘭察布報導

距今已有800餘年歷史的「察哈爾毛繡」,因真實再現動物的原生狀態,被譽爲「平面標本」。由於工序繁複、學習者少,察哈爾毛繡技藝正面臨失傳的風險,而察右後旗文化館在推廣與傳承的路上,扮演重要角色。

「草原之約 青春交響」兩岸青年藝術交流營正在內蒙古烏蘭察布進行,來自臺灣的青年與原住民6日參訪察右後旗文化館,親身觀賞與瞭解察哈爾毛繡的作品和製作技藝。

察哈爾毛繡是察哈爾蒙古族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毛繡作品使用動物皮毛中的鋒毛(退絨),在傳統的大經緯紗網上栽植出各種動物圖案,展現出馬背民族獨有的原始工藝美。察哈爾毛繡已被大陸列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製作中的察哈爾毛繡。(圖/記者陳冠宇攝)

察哈爾毛繡製作流程複雜、工序繁多,共有24個技法,包括造型、器官、景觀等三部分。造型方面包含相皮、辨色、舒皮、擀毛、勾毛、剪毛、推毛、栽植;器官包括磨口、加舌、裝牙、上須、磨墊、修趾、安鼻、點眼;景觀則有白雪、苔蘚、青草、石子、山崖、樹木、花卉、河水。

察右後旗文化館副館長劉曉敏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採訪時表示,察哈爾毛繡技藝迄今仍使用動物真皮製作,包括牛、羊、狗等家畜,因爲仿真毛做不出來動物的靈魂。

談及這項技藝的傳承,劉曉敏坦言,傳承人少、願意學習者不多,是目前最大困難;同時,由於技藝繁複、教學特別難,傳承技藝的徒弟因而較少。察右後旗文化館設立培訓班與培訓基地,目的就是讓更多人瞭解毛繡的意義,讓技藝繼續傳承下去。

▲察右後旗文化館展出的察哈爾毛繡。(圖/記者陳冠宇攝)

劉曉敏介紹,當地現有一位自治區級傳承人,以及其徒弟(市級傳承人),因此很緊急地需要把這門手工藝傳承下去。她並憂心,培養學員需時,且當前學員尚未能完整地把作品做好、做精。因爲毛繡的製作與學習過程都很艱難,學員需要有耐心,還得有美術功底。

除了培訓傳承,察右後旗文化館也致力於文化推廣,讓更多普羅大衆瞭解察哈爾毛繡。劉曉敏說,他們展開過面向全大陸的培訓班、研學活動等,學生可於放假時前來體驗,並由老師授課;此外,也在各大平臺進行推廣宣傳。

▲▼臺灣青年參訪察右後旗文化館,瞭解察哈爾毛繡製作工藝。(圖/記者陳冠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