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深供水工程對港供水60週年——確保香港同胞喝上優質水

今年是東深供水工程對港供水60週年。“60年來,工程累計對香港供水超300億立方米,滿足了香港約80%的用水需求。”水利部部長李國英介紹,如今,東深供水工程已成爲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線,極大改善了香港同胞的生活條件,有力支撐了香港經濟騰飛,爲香港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香港三面環海,淡水資源匱乏,缺水曾是生存之憂。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4天才能供水一次,每次供水僅4個小時,300多萬人生活陷於困境。危急時刻,中央果斷決策,建設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引東江之水以濟香港之困。

開山劈嶺、鑿洞架橋、修堤築壩……上萬名建設者經過夜以繼日的奮戰,1965年3月1日,全長83公里的東深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從此終結了香港極度缺水的歷史。隨着香港用水需求日益增長,這項工程又先後進行了三次擴建、一次全面改造,年供水規模也從建設初期的0.68億立方米提升到24.23億立方米。

供水能力和供水水質不斷提高。1998年,廣東省在深圳水庫建成了當時世界上同類型規模最大、日處理水量達400萬立方米的原水生物硝化工程,爲香港供水水質增設了一道“安全網”。2000年至2003年實施的改造工程,按照清污分流的設計理念,將供水系統由原來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輸水改爲封閉專用管道輸水,實現了對港供水質與量的“雙重飛躍”,確保香港同胞喝上優質水、安全水、放心水。

東江水源於江西贛州,流至廣東河源,再到廣東東莞、深圳,經東深供水工程進入香港。爲了這一泓清水,江西贛州將水源區域林場劃爲重點保護區域,建立起最嚴格的森林保護制度,並強化配備護林員。在廣東河源,當地先後拒絕了超500個總投資600多億元的可能影響水質的工業項目落戶,並累計投入上百億元資金用於整治全市河流。

對港供水保障措施還在接續發力。作爲東深供水工程的“延續”,去年建成投入使用的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從西江干流取水,可爲香港提供應急備用水源,實現對港供水“雙水源、雙保障”。持續優化的供水能力,有力支撐香港從傳統加工製造業向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轉型,成就了“東方明珠”的繁榮盛景。據統計,東深供水工程通水60年間,香港GDP增長超過266倍。

“水資源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吳小龍說,東江作爲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之一,是香港、深圳等大灣區中心城市的生命水源。爲確保東深供水工程沿線城鎮水質穩定達標,珠江委創新建立了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監測預警機制,連續多年運用遙感排查、無人機巡航、人工現場採樣等手段聯合監測、排查水源地安全風險隱患,推進河道內坑塘養殖等20多項問題整改落實。目前,珠江委正在按照水利部的安排部署,指導推進東江干流治理等重點工程立項建設,推進水旱災害防禦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全力保障粵港澳大灣區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

保障香港供水安全,事關香港民生福祉和香港發展大局。2020年12月,水利部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頒佈《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規劃》,從流域、灣區、城市羣和城鎮等三個層面提出了水安全保障總體佈局。日前,水利部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關於《涉水事務管理與合作的安排》也正式簽署。根據《安排》,雙方將圍繞全面推進防災減災、供水安全保障、規劃及項目建設管理、深圳河灣治理與保護、信息共享、科技合作、標準協同等涉水領域合作,建立固定交流合作機制。

李國英表示,水利部將全面加強與香港特區政府的水利合作,持續做好對港供水安全保障、洪澇災害防禦等各項工作,確保實現對港“穩定供水、安全供水、優質供水”,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水安全保障。(經濟日報記者 吉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