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鵬特飲丨高增長背後的三個“局”

在各行各業多多少少困擾於新貿易戰的時候,東鵬飲料發佈了炸裂的一季報:公司實現營收48.4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9.23%;淨利潤9.8億元,同比增長47.62%。

不過,市場波瀾不驚,這麼些天過去,股價一路橫着爬:當天收盤275元,目前價格278.35元。

此前,東鵬飲料發佈的2024年業績同樣亮眼,營收同比增長40%至158.39億元,淨利潤飆升63%至33.27億元。藉此東風,已經在A股上市的東鵬飲料又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謀求二次上市。

但由於聲浪越來越大的健康爭議,以及大股東的頻繁減持,公司亮眼的業績背後,烏雲同樣也在聚集。

減持亂局

資本市場爭議的焦點,是一場持續三年的股東"大逃亡":原本的第二大股東君正投資,2022年2季度還持有東鵬飲料9%的股份,此後不斷減持,至2025年一季度末,只剩下1.37%的股份了,累計套現42億元。

如果說,君正投資的減持,只是獲利後的落袋爲安,那麼董監高的積極減持,就令諸多中小投資者不安了。

2023年5月,限售剛剛解除,東鵬飲料就接連發布減持公告,股東鯤鵬投資、蔡運生、李達文、東鵬遠道、陳義敏、彭得新、黎增永、劉美麗、東鵬致遠、東鵬致誠、劉麗華、蔣薇薇、盧義富等因自身資金需求,計劃減持不超過總股本的8.94%。

其中,擔任東鵬飲料董事及高管的股東有劉美麗、李達文、劉麗華、盧義富、蔣薇薇,擔任監事的有蔡運生、陳義敏、黎增永,持股5%以上的鯤鵬投資,且其背後主要爲實控人林木勤家族,在東鵬遠道、東鵬致誠的背後,也同樣有林木勤的身影。

2023年12月,減持期滿,上述股東及董監高共計套現約13.69億元。

正當投資者以爲減持潮將消停一段時間,2025年2月,東鵬飲料第三大股東鯤鵬投資,再度計劃減持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38%。

也難怪靚麗的業績激不起市場的浪花。"高增長爲何留不住股東?"這一疑問始終縈繞投資者心頭。財報顯示,東鵬飲料市盈率高達54倍,遠超行業均值,但股東密集減持釋放的信號卻耐人尋味:是高位套現的資本遊戲,還是對增長可持續性的隱憂?

產品困局

2024年9月,第三方檢測機構的一紙報告將東鵬特飲推上風口浪尖:每500ml含糖量達66.5g,相當於14塊方糖,遠超《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的每日25g上限,登頂功能飲料"含糖量冠軍"。社交媒體上,"長期飲用致痛風""糖分焦慮"等話題發酵,黑貓投訴平臺相關投訴累計近1300條,消費者戲稱其爲"甜蜜的負擔"。

儘管公司迴應"配方符合國家標準",但健康消費浪潮下,高糖標籤已成品牌致命傷。對比競品,魔爪含糖量不足其三分之一,元氣森林等無糖產品則加速搶佔市場。東鵬特飲引以爲傲的"性價比"優勢,在健康意識覺醒的Z世代面前正逐漸失效。

東鵬飲料並非沒有破局嘗試,但多元化之路荊棘密佈,咖啡賽道面臨雀巢、瑞幸圍剿;椰汁領域難敵椰樹霸主地位;雞尾酒新品"VIVI"更被指"蹭熱點缺乏誠意"。

東鵬飲料的崛起,可謂成也"特飲",危也"特飲"。儘管2024年推出電解質水"補水啦"、無糖茶"鵬友上茶"等新品,但東鵬特飲仍貢獻超80%營收,依賴度較三年前的90%僅微降。被寄予厚望的"補水啦"年營收15億元,僅佔總收入9.5%,遠未達第二曲線預期。

健康化轉型的轉型壓力下,公司宣稱將推出低糖版東鵬特飲,但研發費用僅佔營收0.5%的現狀,讓市場對其技術儲備充滿懷疑。而高達26.8億元的銷售費用,多數砸向傳統渠道鋪貨與明星代言,而非產品創新。對比此前一年,銷售費用還不到20億元。

當推動公司的發展邏輯不再有研發的參與,而是單純地依靠營銷,那麼公司的估值空間,必將大打折扣。

財務迷局

雖然財報的數據亮眼,但背後也涌動着暗流。尤其是資產負債率,從2023年的57.01%攀升到2024年的66.08%。2024年6月,賬上貨幣資金高達79.75億元,短期借款卻同步攀升至56.91億元,形成"存貸雙高"奇觀;截至2025年一季度,短期借款爲60.65億元,同比增長了80.14%。

雖然公司解釋稱"爲提高資金效率",但市場質疑聲始終不斷:爲何手握鉅額現金仍大舉借貸?違背常識的做法總難令人釋懷。

東鵬飲料的故事,是中國消費賽道狂飆突進的縮影:靠一款爆品打開市場,藉資本槓桿快速擴張,卻在多元化與可持續增長中迷失。在股東減持潮的背後,其面臨的不僅是業績繼續增長壓力,更是對長期價值的拷問。

在局面變得內外交困之前,東鵬飲料搶先一步,選擇在業績高峰向港交所遞表,意圖通過赴港上市,來推進國際化進程,從而佈局海外市場,不能不說是一步好棋。其產品已出口至越南、馬來西亞、美國等25 個國家和地區,並在印度尼西亞和越南設立子公司,計劃以東南亞爲跳板,逐步向北美、歐洲、中東等市場滲透。

但尷尬的是,東鵬飲料雖然號稱已將產品出口至海外25 個國家和地區,但成績似乎不太如意,海外市場2024年全年營收只有不到5000萬元,可見國際化之難。

看起來不差錢卻頻頻借貸,加速全球化卻始終難以放量,東鵬飲料陷在自己的困局裡,仍需要摸索突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