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與歐盟在貿易上“相向而行”
參考消息網7月16日報道 據《日本經濟新聞》7月15日報道,東南亞國家正在貿易領域同歐盟相向而行。13日,印度尼西亞與歐盟就推進《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達成政治共識。泰國等國也力爭儘快同歐盟達成自由貿易協定。雙方都在加速尋求出口目的地多元化,以規避美國對等關稅的影響。
印尼總統普拉博沃13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表示:“我期待(印尼)能夠在歐洲表現出更強的存在感和經濟參與度。”
當天普拉博沃與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舉行會談,並就簽署《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達成政治共識。預計最終協定將於9月簽署。
印尼政府的計算結果顯示,在協定生效後一到兩年內,80%的印尼輸歐產品將被免除關稅,協定生效後三年內,印尼對歐盟的出口將增長58%,帶動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0.19個百分點。
印尼於2016年啓動與歐盟的《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但由於雙方未能就進出口監管和環保措施達成一致,談判久拖不決。之所以能在近十年後的現在達成共識,主要是受到美國特朗普政府實施對等關稅的影響,這一政策正在推動全球貿易環境發生變化。
美國已表示將對印尼產品徵收32%的關稅。對印尼而言,美國是第二大出口市場,佔印尼總出口的11%。
隨着擔憂對美出口放緩的情緒加劇,對印尼而言,歐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印尼面向歐盟的出口佔印尼總出口的7%。棕櫚油、銅礦石和橡膠製品是印尼的主要出口品類。印尼經濟統籌部長艾爾朗加·哈爾塔託表示:“在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印尼與歐盟達成的協議將成爲全球經濟的重要驅動力。”
東南亞國家正與美國展開艱苦的關稅談判。截至7月9日,即對等關稅談判的原定截止日期,只有越南和柬埔寨等國因稅率下降與美國達成共識。而泰國面臨的對等關稅稅率仍維持在36%,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分別爲25%和20%,不僅沒有降低反而上升了。
歐盟佔東盟出口的9%,是東盟域外第三大出口市場。越南和新加坡是僅有的兩個與歐盟締結了自貿協定的東盟國家。東盟其他國家則正在開啓與歐盟的貿易談判,尋求出口目的地多元化。
“歐盟是一個可靠且可預測的貿易伙伴。”泰國政府一位高官6月底在曼谷完成與歐盟第六輪自貿協定談判後表示。泰國計劃在年底前完成與歐盟的自貿協定談判。
歐盟是泰國第四大貿易伙伴。2013年啓動的談判因泰國政變遭凍結,直到2023年重啓。
馬來西亞也在今年1月宣佈將重啓與歐盟的自貿協定談判,並於6月底至7月初舉行了首輪談判。菲律賓在2024年10月重啓與歐盟的自貿協定談判,並計劃在2027年前完成談判。
隨着美國的保護主義色彩漸濃,歐盟也在加速尋求貿易伙伴和供應鏈多元化。馮德萊恩在13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強調:“如今我們面臨全球挑戰,合作伙伴之間必須加深聯繫。”
東盟的目標是,在2045年前成爲全球第四大經濟體,通過貿易協定開拓市場將給東盟帶來巨大實惠。歐盟也多次表達了與日本及其他《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成員國擴大合作的意願。
歐盟不僅希望相互降低關稅,還希望在新的自貿規則的制定上與相關方保持步調一致。在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經濟體開始探索建立“沒有美國參與”的貿易秩序。(編譯/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