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施行“四天工作制”,給“內卷”的東亞社會帶了個好頭

2024年12月,日本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宣佈,計劃從今年4月起爲東京都政府職員引入每週“做四休三”工作制,旨在應對持續低迷的生育率,幫助職業女性平衡工作和育兒。

日本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圖據《朝日新聞》

東京都政府表示,“做四休三”工作制的適用對象爲東京都政府職員,小時工等人員除外。按照現行制度,東京都政府職員實行“做五休二”,除週末和節假日之外,每四周還可以選擇一個工作日休息。新工作制實施後,在確保四周工作時長達到155小時的前提下,東京都政府職員可以一週工作四天、休息三天。

此外,東京都政府還計劃爲子女爲小學三年級以下的員工提供更多育兒便利,允許他們晚到早退。

2024年12月4日,遊人在日本東京一處公園賞景拍照。圖據法新社

日本經濟學家門倉貴史聲稱,在一些國家民營企業導入“上四休三”制度後,員工的勞動生產率都有所提高。他認爲,增加休假時間有助於員工保持身心愉悅,而更多的假期還能吸引更多人才,從而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

繁華的日本首都東京市容。(本人攝於2015年5月31日)

“四天工作制”其實在一些歐美國家並不罕見。早在2008年,美國猶他州就實行了“四天工作制”。左翼執政的西班牙在2021年就實現了“四天工作制”,也沒有“加班文化”。國際問題專欄作家趙靈敏女士前些年去瑞典出差時,發現瑞典人下午4點基本上就下班了,辦公室就沒人了。2020年1月6日,時任芬蘭左翼“85”後美女總理馬林建議施行更加靈活的工作制度,新制度將鼓勵芬蘭國民每週工作4天,每天工作6小時。馬林認爲,人們應該花更多時間在陪伴家人、愛人,培養愛好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上。上世紀90年代,我的三姨和三姨父就曾經在芬蘭定居過幾年。像芬蘭這種北歐國家,氣候好的光景也就是夏天那兩個月。所以,一到夏天的七八月份,很多芬蘭老百姓基本上都全民不上班了,在這個“千湖之國”裡,人們紛紛在湖上盪舟唱漾,盡享湖光山色。

2021年,西班牙坎塔布里亞,悠閒的人們在街邊休憩交談。

芬蘭西貝柳斯公園,幸福的國度。(同事向華攝於2016年8月30日)

而我們東亞的中日韓可能是世界上最勤勞的三個民族了。中日韓這三個民族的民衆,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具有“只爭朝夕”精神的人民了。人們常說,中國人戒掉了休假,日本人戒掉了吃飯,韓國人戒掉了睡覺。

韓國首爾63層的大韓生命63大廈。(本人攝於2015年10月10日)

我們的東亞文明爲什麼會如此崇尚勞動,而近乎於視休息爲一種罪孽?歸根到底,是因爲傳統的東亞文明是一種典型的農業文明。與人類其他文明相比,我們的文明在一個環境相對封閉的農耕時代中前行了太久,我們特別強調“勤勞”,認爲人應該像小蜜蜂一樣一刻不停地勞作終生。而亞伯拉罕教系的三大宗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都規定信徒每週必須有一個固定的休息日,並給休假的這一天賦予神性的意義,這就是今天全世界通行的雙休日的由來。所以,我們看到,無論是發達的歐洲、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還是相對貧窮落後的非洲、拉美、南亞,人們的生活都是鬆弛感十足。即使非洲人的生活過得那麼窮困,他們也一天到晚載歌載舞、嘻嘻哈哈;即使拉美深深地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但他們依然酷愛足球、桑巴和狂歡節而樂在其中不能自拔。而不像我們東亞地區的人們這般辛苦勞累。即使是跟我們東亞隔壁的東南亞,人們的生活、工作狀態也要放鬆很多。就連跟我們同屬儒家文明圈、身處東南亞的越南,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比東亞的中日韓“三兄弟”過得鬆弛、散漫得多。2023年7月,我去越南芽莊旅行時,就看到越南街邊老百姓排排坐喝咖啡也是一景。比如越南的滴漏咖啡爲什麼特別有名?因爲滴漏咖啡的魅力在於其製作過程,不用煮,不用泡,而用“滴”。用一種特殊的滴漏咖啡杯,底下有玻璃杯接着。先在滴漏上放上咖啡粉,壓上一片有洞孔的金屬片,再加入熱水沖泡,於是咖啡便滴滴答答地滴到底下的玻璃杯裡,滴完一杯咖啡要一二十分鐘,最後加入牛奶、伴侶或煉乳。所以,喝滴漏咖啡一定需要耐心,急性子是喝不到曼妙之處的。滴滴答答地看着咖啡在眼前滴,就像沙漏在計時,這纔是越南式慢生活的節奏。

我在越南芽莊五指巖旁的咖啡館喝滴漏咖啡。本人攝於2023年7月28日

越南芽莊的一家咖啡館。(本人攝於2023年7月29日)

在東亞社會,日本是相對來說最不卷的社會,因爲在亞洲,日本現代化的進程開始得最早,成爲發達國家的歷史最久。而韓國社會還非常卷,是因爲韓國成爲發達國家的歷史還比較短。日本東京都此次施行的“四天工作制”,雖然僅侷限於政府職員,但不管怎麼說,給“內卷”的東亞社會帶了個好頭。在崇尚吃苦耐勞、勞動光榮,將勞動視爲美德、將休息視爲罪孽的東亞儒家文明圈,東京都邁出了尊重勞動者休息權的重要一步,非常了不起!

韓國首爾明洞商業區。(攝於2015年10月9日)

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目的,就是爲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有更多時間來充分享受人生。作家餘華說:“奮鬥的目標是爲了躺平。”生活不是爲了工作,而工作是爲了生活。在有些地方,人們是在生活;在有些地方,人們是在生存。在有些地方,人們過的是生活;在有些地方,人們過的是生計。如果人們整天都“996”“007”地工作,而犧牲了健康和休息權,幸福感又何在呢?犧牲健康、休息與幸福感換來的經濟高速發展和個人的高薪收入,又有何意義呢?人們勞動一生、奮鬥一生,如果只爲房貸和GDP數據而活,那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呢?人,纔是國家、社會、經濟存在的最終目的。不要總是要求一個人對社會奉獻了什麼,而是應該反過來多問問一個社會對每一個個人造福了什麼。這纔是真正的以人爲本。

就算從功利的發展經濟的角度出發,也總得讓老百姓多留出點時間來消費、花錢啊!否則,“996”弄出來的東西又賣給誰呢?

看到過一句網友評論,說得真好:“所謂人類進步,唯一的直觀標準就是:工作時間越來越短,生活時間越來越長。”

勞動光榮,休息同樣光榮!

我國一些企業一度流行“996是福報”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