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快語 當智能手錶成了“迷你手機”,考驗教育治理精細化水平
湖北日報評論員 談牧
一塊小小的電話手錶,既連着家長的安全焦慮,也考驗教育治理的繡花功夫。近日,深圳龍華區就“是否應全面禁止中小學生攜帶電話手錶入校”作出迴應:不一刀切,而是“分類管理、疏堵結合”。看似小事一樁,卻折射出教育治理如何以法治爲綱、以學生爲本、以協同爲要的時代命題。
家長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部分電話手錶已異化爲“迷你手機”:遊戲、短視頻、社交通通在線,上課“滴滴”聲此起彼伏,既分散注意力,又加劇視力下滑。但若簡單“一禁了之”,又會誤傷合理需求:放學路上報個平安、突發狀況緊急求助,電話手錶仍是許多家庭的“安全繩”。如何兼顧“學習清淨”與“親子安心”,考驗治理智慧。
龍華區的方案給出了清晰路徑。其一,法治託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七十條和教育部“有限帶入、統一保管”規定,明確“未經允許不進課堂”,劃定紅線。其二,分類施策。對僅具通話定位功能的,入校上交、放學取回;對含娛樂功能的,參照手機嚴格限制;對課堂使用,一律亮紅燈。其三,配套保障。校內公共電話、班主任熱線同步跟上,讓“聯繫”不因“管理”而斷檔。既守住課堂主陣地清淨,也爲家校溝通留足“綠色通道”。
一塊小手錶,其實是家長焦慮的“發射器”:怕放學找不着娃,怕地鐵走散,怕一個轉身就是一輩子的後悔。於是,一塊表成了孩子的“隱形牽引繩”。可這根繩子一振,課堂就響,老師心裡“嗡”的一聲清淨全沒;孩子低頭一看,遊戲蹦出來,安心秒變分心。
科技確實改變了生活,從前靠嗓子喊,現在靠信號追;但信號也帶來了新問題:信息過載、注意力碎成渣。別怕問題,問題纔是下一步創新的起點。我們要做的,是讓技術繼續向前,也讓規則、教育和人心同步升級:讓家長的焦慮有出口,孩子的安全有保障,老師的清淨不被打擾——這才配得上“智能”兩個字。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