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蜂移巢之遇
散文
這是值得記錄的一天,因爲早晨在辦公室外的福木枝幹上,探見數千只東方蜂移巢途中的團聚休息;黃昏又巧逢牠們如一陣黑煙般嗡嗡羣飛離去。第一次親見這樣的自然奇景,幸運又華麗。
東方蜂又名野蜂或土蜂,是臺灣原生的物種,我在野外活動經常看牠殷勤訪花采蜜,再平常不過的一種蜜蜂屬昆蟲。但當牠們數千只層層疊疊齊聚眼前,就是前所未見的不平常了。也許是原本的棲息環境受到人爲干擾或風雨影響而劣化,致使蜂羣需另覓新住所。在工蜂探查小組尋覓適合的新址期間,數大蜂羣選擇了在辦公室植栽上暫棲。這位置同事們來來往往,很快便有人發現此奇異景象。在堆疊成碩大山藥形狀的蜂團中(長約60公分,最寬約20公分),外觀只能看見密密麻麻的工蜂,但我們知道中心之處,有蜂后被謹慎保護着。
文獻記載,東方蜂對自然環境適應力強,常能渡過惡劣的環境變化,自然分佈範圍廣及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近年更自然擴散至澳洲北部。在臺灣各地均可見,但近年族羣明顯減少,尤其在淺山平地(可能緣於人們對雜木林的開發)。而這種蜂飛行靈活敏捷,外出採蜜時間較早、收工較晚,也頗能耐寒,攝氏十度仍可出巢訪花,爲早春及高山地區低溫開花植物的重要授粉昆蟲。
此番相遇,應該就是蜂羣在環境惡劣變化下尋找新棲所的過程。只不知牠們原本棲所發生了什麼變故?
因爲常在黃昏散步,東方蜂在暮色中訪花的身影,我是經常看見的,初見時還頗覺驚訝!在天光即將收盡的時刻,這日行性昆蟲還忙碌於棋盤腳初開的花朵之上。棋盤腳是夜間開花的植物,向晚時分潔白的花瓣剛開啓,彈吐出仍微卷着的花絲,東方蜂便前來採蜜,堪稱刻苦耐勞。而這時刻日行天敵已歇息,可能是較爲安全的活動時刻。
據載,臺灣養蜂早於康熙年間,當時人們飼養的便是來自野地的東方蜂,但規模不大。自日本人引進義大利黃金種西方蜂后,因較方便管理纔開始大量飼養。然而對自然環境適應良好的東方蜂,無需人工飼養仍生生不息。
七月,野蜂羣在辦公室集聚停歇的這天,我如往常般下班後在辦公區坡道上散步,行前特地遠遠探望了蜂羣,牠們仍安靜地整體疊抱着樹幹。沿坡道繞了一圈回到辦公室前,忽然意識到空中傳來蜂類羣體振翅的聲響!是牠們嗎?察看時只見一陣黑煙自蜂羣停棲的樹幹冒出,先向南後轉折向西,再化作煙氣嫋嫋騰空,在空中可見點點蜂影集體迅速回轉移動,聲勢驚人地飛過我站立處上方,再伴隨振翅聲向東而去!
蜂羣片刻即散盡,留下獨自木立的我和匆匆攝下的二段簡短影片。因爲沒有任何防護裝備,我謹慎地與羣飛野蜂保持一段距離,而那數大的羣體迅速消散,也沒能喚誰來一同欣賞這奇麗的飛行。回神後我檢視在蜂羣飛出和飛離前拍下的二段影片,時間都顯示五點三十七分。數千只東方蜂,一分鐘內完全遷離。
東方蜂喜好可避強風、陰涼隱蔽卻不潮溼的棲所,找尋新棲所的工蜂小組一天之內即尋得新址並將羣體帶離,着實有效率。或許,國家公園內受保護的山林,也提供了牠們尋找新棲地助力。天將暗,但這原本也是牠們日常採花的時刻,黃昏遷移,可能也降低了天敵的威脅。想來,蜂羣是清早即來到辦公室前停歇,當時這區域尚無人活動。
一日光陰,見識到一種本土蜂類的奇特生命旅程,領略了牠們在自然環境中的超級適應力!喜悅之餘不禁暗自慶幸:在牠們集體震翅起飛時,無意間交會的我有即時接收到告別的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