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車帝測試智駕,爲何馬斯克點贊,華爲已讀不回,央視迅速割席?
懂車帝的一場智駕測試,在把所有車企拉進輿論風暴的同時,也把自己捲進了巨大的輿論旋渦。
一場號稱科普的測試,卻在變量混亂與結果偏頗中演變爲特斯拉的營銷盛宴,國產車企紛紛集體以閉麥爲迴應。
測試結果出來後,各方反應不一。忙着和特朗普“ 撕逼 ”的馬斯克忙不迭地在X上轉發並點評,“由於法律禁止數據出境,特斯拉在沒有本地訓練數據的情況下,在中國取得了最高成績”,着實凡爾賽了一把。
與直腸子的美國老闆喜怒形於色不同,特斯拉大中華區總裁陶琳顯然更懂得中國文化,:“我們不care排名,這些都是暫時的”,然後她又見縫插針地提到了老闆馬斯克的宏偉目標——“要開發比人類駕駛安全10倍的輔助駕駛”。
而另一家車企的發言則頗值得玩味。鴻蒙智行表示說看了懂車帝的測試,不予置評。並隨手甩出了上半年的輔助駕駛報告。
在這次測試裡,爭議最大的就屬華系車。被冠以“科技車皇”的問界M9(參數丨圖片)不僅輸給了特斯拉,甚至還輸給了長城的魏派藍山。
相比國內車企的反響平平,國內網友則已經沸反盈天,有人觀看視頻後,直指懂車帝前後標準不一,存在人爲干擾的情況,質疑懂車帝夾帶私貨,尤其是在華爲牽頭組織起草工信部自駕規範的敏感時刻,如此結果自然引得外界猜測紛紛揚揚。
而與此同時,央視也悄悄修改了其微博內容——將原本“央視新聞聯合懂車帝”的描述刪除,僅保留“懂車帝在真實道路測試”的表述。
除了技術質疑,更大的質疑在於,在這樣一場需要高技術標準運作的科學嚴謹的評測中,由一家和行業有着直接利益關聯的媒體機構來組織,如何保證公平性,這纔是所有問題的根源。
混亂的測試
回看整個事件,懂車帝聯合央視推出的《懂車智煉場》節目,號稱對36款主流車型進行了大規模輔助駕駛實測,模擬了15類高危事故場景,包括“消失的前車”、“夜間施工避障”和“兒童突然衝出”等極端情況。
測試結果顯示,僅47%的車輛能安全避讓高速施工卡車,58%可在兒童突然衝出場景有效剎停。
更引人注目的是品牌分化: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X以5項通過率位列第一,而華爲問界系列、小米SU7、理想L6等國產車型則表現不佳。
結果一經發布,質疑聲浪洶涌而至。核心爭議點集中在測試的變量控制上:不同車型的測試車速不一致(特斯拉120km/h vs 小米130km/h),跟車距離差異巨大(特斯拉120米 vs 問界僅45米)。
人爲干預的質疑同樣尖銳。
網絡視頻顯示問界M9測試中方向盤被強制回正導致碰撞,懂車帝則解釋爲“AEB觸發後抑制了NCA繞行功能”,非人爲干預。
當行業需要一場“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的測試時,應該由誰牽着這些騾子或者馬?假如是一頭騾子牽着另一頭騾子,這樣的測評結果必然是難以服衆的。
是否存在雙重標準?
在這場測試中,特斯拉成爲了最大的贏家,一衆國產車企,除影響巨大的華系鴻蒙智行簡單評述外,均選擇默不作聲,尤其是在特斯拉即將推出十萬級新品,而華爲擔綱起草工信部自駕規範的敏感時刻。
如此呈現一邊倒局面的結果,更是將測試設計的公正性質疑推到了頂點。
質疑焦點一:場景設計脫離實際。在“消失的前車”測試中,要求車輛在130km/h時速下,30米內避讓故障車並規避左側車流,專業人士指出這已遠超L2級輔助駕駛的安全邊界。這種極端場景下,任何車輛的輔助系統都面臨巨大挑戰。
質疑焦點二:更令人不解的是測試中的變量差異。華爲系車型在“消失的前車”測試中不僅跟車距離更短(約50米),車速更高(130km/h),且AEB介入後繞行功能被抑制,而特斯拉則享有更寬鬆的測試條件。
質疑焦點三:傳播效果明顯失衡。問界、小米等國產車型的碰撞畫面被反覆播放強調,而特斯拉的成功場景則輕描淡寫。這種呈現方式也被質疑是“打擊國產車,爲特斯拉鍍金”。
雖然懂車帝針對上述問題都給出瞭解釋,但網友依然對公正性保持質疑——這基於一些科學常識。以特斯拉一直堅持的“純視覺”方案爲例。特斯拉的邏輯是攝像頭就像人的眼睛一樣,通過算法來判斷路況。而華爲、等國內很多品牌,用的是“融合感知”方案,就是不光用攝像頭,還加上了毫米波雷達甚至更高級的激光雷達,相當於給車子裝上了眼睛、耳朵還有超聲波等多重保障。
爲何加上了毫米波雷達甚至激光雷達的車輛感知,不如特斯拉那幾個攝像頭,顯然在科學邏輯上有些完全無法令人信服。
央視迅速割席
面對這次測評大多數國產車企都選擇了沉默以對,我們理解國產車企的難處,這個時候多說一句話都可能引火上身,這裡面自然也有忌憚央視爲這次活動“背書”的因素。
面對洶涌的輿情,央視也坐不住了,快速割席的操作更顯得耐人尋味。原宣傳中“央視新聞聯合懂車帝”的表述被悄悄刪除,改爲“懂車帝在真實道路測試”,評論功能也轉爲“精選”模式。
央視的退出動作可以有多種解釋,可以理解爲不願爲這場爭議測試背書。也可以理解對操作過程中的技術理解不滿等等。
馬斯克的高調轉發則將這場測試轉化爲特斯拉的全球營銷素材。他特意強調“無中國本地數據仍獲第一”,暗示特斯拉技術優勢。
面對質疑,懂車帝迴應稱:“有的人只關心自己是不是第一,而我們更關心你安不安全。”並強調測試是“科普節目”,從未做官方排名。這種看似清高的迴應,卻迴避了核心的方法論質疑。
有業內專家直白的指出,測試的最大問題在於混淆了科普與評測的邊界。作爲科普,它應明確技術侷限;作爲評測,則需科學統一的標準。
懂車帝試圖兼顧兩者,結果卻兩面失守!
拋開爭議,測試確實暴露了行業痛點。AEB與導航輔助系統的功能衝突,夜間場景下激光雷達車型爲何表現反而不及純視覺方案,這都急需給出答案。
公安部也同步強調:當前所有量產車均爲L2輔助駕駛,駕駛人需全程監管,“脫手脫眼”將承擔法律責任。這對消費者是必要的安全提醒。
然而,科學精神要求方法嚴謹與結果可復現。當測試的變量控制如此混亂,其結果的參考價值顯然便大打折扣。懂車帝作爲專業媒體,它本想揭示輔助駕駛的侷限,卻不小心暴露了媒體自身測評的侷限。
沒有金剛鑽,就別攬那瓷器活。懂車帝有那個“金剛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