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雨姐道歉迴應拘禁打人事件,稱確實有爆粗口和打人
東北雨姐的道歉,與其說是真心悔過,不如說更像是一場危機公關。從拘禁打人到紅薯粉事件,再到盤錦河蟹的代言風波,東北雨姐一次次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其道歉聲明也越來越顯得套路化和缺乏誠意。
“打假博主故意激怒”、“腳本都是對方提供”、“最終結果是好的”,這些辯解看似在解釋,實則更像是在推卸責任。將自身行爲的不當歸咎於他人,將負面影響轉化爲積極宣傳,這種避重就輕的態度,不僅無法平息公衆的質疑,反而進一步加劇了人們的反感。
直播門檻低、監管弱的現狀,使得一些素質低下、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主播涌入,他們爲了流量和利益,不惜採取各種手段,甚至觸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線。扮醜、炒作、虛假宣傳等亂象叢生,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和行業的健康發展。
部分消費者也存在盲目跟風、缺乏理性消費的現象。“家人”文化的盛行,使得一些主播擁有了強大的粉絲基礎,他們的一言一行都能夠影響粉絲的購買決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主播的肆意妄爲。
平臺的監管責任不容忽視。平臺作爲連接主播和消費者的橋樑,應該加強對主播的資質審覈和內容監管,建立健全的投訴機制,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直播帶貨行業亟需規範和整頓。只有加強行業自律,提高准入門檻,完善監管機制,才能讓直播帶貨迴歸理性,真正發揮其促進消費、助力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與其糾結於東北雨姐是否能夠翻身,不如思考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這需要平臺、主播、消費者以及監管部門的共同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健康、有序的直播帶貨生態。 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道歉,更需要的是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