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安門外:橋上有廟,廟裡有橋

老北京城“橋上有廟,廟裡有橋”的奇景,只在東安門內能見着。橋是東安門內的望恩橋,廟是望恩橋上的真武廟,這橋非小橋,廟卻是小廟,不過山門、影壁、大殿、配殿樣樣都有,玄天大帝、觀音菩薩、關老爺一應俱全。更妙的是,這橋還是由兩座皇城門夾着的一座橋,可算高配。

望恩橋原叫皇恩橋,真武廟又叫玄天觀,兩座皇城門則是橋東的東安門和橋西的東安里門。很多人會問,門沒了吧?橋去哪了?廟還在嗎?

先說東安門。東安門是皇城東門,明代即有。原本東安門外是御河,河上是望恩橋,因爲隔河就是喧鬧的市井,給紫禁城內的皇帝帶來很多煩擾。宣德七年(1432年),皇城東擴,在河東岸加建了一道皇城牆,在望恩橋東新建東安門,爲七開間、中啓三門,並修建爲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型制,同西安門和地安門堪稱“三胞胎”。橋西則是“三座門”型制的東安里門,俗稱“牆門”。東安里門兩側舊有的皇城牆並沒有拆掉,康熙二十一年的皇城圖上還能看到。

從此,望恩橋夾在了東安門和東安里門之間,根據最新發現的一張1911年前後舊照,可知橋有三拱,在寬大的橋面南北兩側建了類似皇城牆的障牆,形成兩門之間的封閉通道,障牆外側還有橋面,是人行便道,便道外側有矮牆。真武廟就坐落在橋面的北部靠西,障牆之內,山門則衝東,外有照壁,內有幡杆,南牆嵌“萬善同歸”四方琉璃字。

這便形成了老北京一道獨特的景觀:橋上有廟,廟裡有橋。整座廟的地面都不用鋪地磚,直接就是巨大條石拼成的橋面,後牆也是現成的障牆。小廟的安全度就甭提了,兩座皇城門緊把着,一般人想燒香都得驗明正身。這廟不光位置特殊,歷史上還曾留下令人唏噓的一筆,明末國破時,崇禎帝后曾在此停靈。

無論是這門還是這橋,抑或是這廟,留下的影像都不多,甚至東安門一張正面照都沒留下,因爲有皇上的時候不方便拍,1912年清帝遜位,當年就發生兵變,東安門被付之一炬,此後再也沒能原樣恢復,所幸東安里門和真武廟都無恙。

三年之後,北洋政府決定復建東安門,拆了東安里門,用其舊料,做了個新型制的隨牆三座門。仔細辨識新建的東安門,門券以上都還是東安里門的模樣,須彌座也是,只是門洞由方變圓了。新東安門於1916年建成,一年後,張勳率辮子軍進京,又鬧起了復辟。張宅在東安門內瓷器庫一帶,討逆軍架炮猛轟,激戰後,新東安門彈痕累累。

熬到1924年,新東安門還是在拆賣皇城牆的熱潮中徹底消失了。民國十年(1921年),市政當局要拓寬改平望恩橋,要求遷建真武廟於橋西空地,但“工程既大,官費無多”,於是衆人集資遷建,才保住了小廟。

遷建之後,真武廟正式更名爲“玄天觀”,每年元宵節還有頗具特色的九蓮燈。據1928年和1936年兩次寺廟調查,小廟當時爲供佛、住宿及出租用。1928年有瓦房十一間,1936年增至十三間,法物也有增加,1928年有塑像五尊,1936年有二十九尊,可見規模逐漸興盛。

以望恩橋爲界,南段御河1931年改成了暗河,北段則是1950年代所改,望恩橋從此消失。至此,只剩小廟得以異地保全,留存至今。

近年來,大殿配殿均已修繕,小小山門上,門額“皇恩橋玄天觀”仍清晰可見。大殿牆體用大城磚,也許移建時取自皇城牆甚至是障牆也未可知,彩繪爲清代後期,原有菱花門窗已無,戧檐爲精美的獅子磚雕。

如今,東安門及望恩橋的部分遺址在地面2.3米以下,已被開闢爲明皇城牆東安門遺址。

文 | 李哲

圖 |李哲 羅少東

編輯 | 孫文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