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求職心態,樹立合理就業觀
調整求職心態,樹立合理就業觀
——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察(下)
“我是該考研還是該工作?”“這個工作跟我的專業不對口,但是我很感興趣,能不能選?”“身邊很多同學都考公務員了,我是不是也應該試一試?”
近年來,華北理工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許佳在就業指導中,遇到很多有類似困惑的學生。許佳說,這反映出大學生的就業觀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擇業時比較關注個體感受,但同時他們也存在就業期望較高、就業方向比較集中等問題。
爲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許佳認爲是受到就業環境、社會輿論等外在因素影響,同時也與大學生就業心態等內在原因有關。
記者隨機採訪的多名大學生,他們大部分嚮往大企業、大機關,對於普通崗位考慮並不多。
“很多人希望畢業後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從此一帆風順,但現實往往並非如此。”許佳說,職業發展是一個逐步積累和提升的過程,可能會經歷多次跳槽、轉行,這都是很正常的。
“每一次經歷都是成長的機會,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未來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許佳說,只要有才能,在什麼樣的崗位都能發光。
事實上,不僅是大學生,需要調整擇業心態的,還包括學生家長。
採訪發現,許多家長扮演了子女求職“決策者”的角色。一些家長認爲,找不到心儀的工作,還不如先不就業。
對這種現象,許佳認爲,“慢就業”可以是一時權宜,但不是長久之計。長時間未就業的狀態,可能會消磨就業意願,引發“躺平”“啃老”等社會現象。
因此,她呼籲畢業生和家長,摒棄“一步到位”的想法,樹立合理就業觀,儘快自食其力,先就業、後擇業,先能養活自己,再談理想。
近年來,靈活就業成了很多畢業生的新選擇。
2021年,華北理工大學冶金工程專業學生呂玥影,由於一直對新媒體感興趣,加入了學校社團,跟着團隊一起拍視頻。他們做的視頻很“出圈”,很多受到了學校的認可。
漸漸摸到視頻製作門道的呂玥影,去年畢業沒去找工作,而是入駐學校的創業孵化園,註冊公司,專職從事影視創作。
如今,隨着公司業務的穩定,呂玥影想去大的宣傳文化公司找個工作,給自己“補課”。
“因爲有了創業經歷,我知道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呂玥影說,任何一個行業都不可能有一個完全的保障,提升自己是終身的必修課,每個人都要有不可替代的能力。(記者王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