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當“不信春風喚不回”

蘇州市盛澤鎮壩裡村照家灣巷有一條道路,兩邊企業多,大貨車進出壓壞路面,村民經過,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修路,誰出錢?企業和村民長期僵持不下。直到蘇州市今年推出“換位跑一次”活動,調研組來到村裡,沒有停留在單純的“問診”層面,而是反覆與各方溝通協商,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硬是把修路“衆籌款”談下來,把矛盾化解開。就在最近,路修成了。

調查研究,貴在實效。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調查研究的規模有多大、時間有多長,也不是光看調研報告寫得怎麼樣,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研成果的運用,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之江新語》對調研工作,總結出“深、實、細、準、效”的標準。其中的“效”,就是指針對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出實招,見實效。盛澤鎮幹部的行動,正是對“效”字的有力踐行,用紮實的筆墨,完成了調研的“後半篇文章”。

然而現實中,有些調研轟轟烈烈開場,卻潦潦草草收場。問題帶回去了,報告寫出來了,然後呢?沒了下文。或是束之高閣,或是議而不決,或是推諉塞責,調研成果轉化應用的“最後一公里”成了難以逾越的鴻溝。

究其根源,無非兩種心態作祟。其一,畏難導致信心不足。面對基層盤根錯節的矛盾問題,一些幹部“未戰先怯”,過於強調客觀原因,忽視了主觀能動性,缺乏“動真碰硬”的勇氣和決心。其二,不願下功夫解決。這背後是怕麻煩、怕擔責、怕啃硬骨頭的思想在作怪。調研報告寫完了,任務似乎就已完成,至於解決問題,耗時費力,牽涉多方,不如敷衍了事。這兩種心態交織,導致一些調研淪爲“半截子工程”,勞而無功,甚至透支羣衆信任。

調研,該有怎樣的心態?中國新聞獎名篇《不信春風喚不回》報道的故事頗具啓發意義。本世紀初,陝西省白水縣器休村幹羣衝突激烈、矛盾尖銳,羣衆怨聲載道。幾撥工作組去了,都鎩羽而歸。面對冰凍三尺的局面,新工作組懷着“不信春風喚不回”的信念進駐。他們不迴避矛盾,不懼怕困難,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傾聽、走訪、溝通、感化,最終理順矛盾,解決問題。當工作組離開時,村民夾道相送的感人場景,正是“春風”終至、“堅冰”融化的生動寫照。

不論是調研組還是工作組,都是帶着目標來,奔着問題去的。一些基層難以自行化解的問題,解決起來必然要下苦功夫,需要幹部以“不信春風喚不回”的信念,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有了這份信念,幹部面對質疑能保持定力,面對困難能迎難而上,面對挫折能堅韌不拔;有了這份信念,幹部就會相信,只要方向對、方法實、功夫深,再複雜的癥結也能找到破解之方,再深的隔閡也能架起溝通之橋。

調研的“行”,始於雙腳沾泥的“前半程”,更終於問題解決的“後半程”。只有“後半程”紮實落地,“前半程”的努力纔有意義。期待一批又一批幹部懷揣“不信春風喚不回”的信念,躬身入局,一抓到底,用“深、實、細、準、效”的調研,爲民生和發展送去融融暖意。(袁媛)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