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瑞士1/3機電企業醞釀“搬家”

本報特約記者 董 銘

據“今日歐洲網”26日報道,在8月7日美國對瑞士最新加徵高額關稅生效後開展的一項調查中,約1/3的瑞士機電企業計劃將部分業務轉移至歐盟,許多企業還考慮採取縮短工時或裁員措施。

瑞士機械與電氣工業協會(Swissmem)26日援引協會成員的調查結果稱,31%的受訪企業表示正籌備將部分業務遷至境外,以緩解對競爭力的衝擊。該協會主席馬丁·希爾策爾向記者表示,企業已開始着手精簡業務並在必要時實施搬遷。

這項調查共收到385家成員企業的反饋,清晰呈現了瑞士機械、電氣及金屬行業整體的情緒動向。該協會數據顯示,第二季度瑞士技術行業訂單較前3個月驟降13%,整體銷售額連續第9個季度下滑。預計未來數月衰退將加速。

本月初,瑞士被美國施以全球最高關稅稅率之一,達39%,而相鄰歐盟國家僅15%。與此同時,年初以來瑞士法郎對美元升值約13%,導致瑞士製造產品在海外市場相對更昂貴,利潤空間被侵蝕。雙重衝擊導致訂單量萎縮,促使企業重新評估生產佈局,尤其那些對美國市場依存度高的企業。

瑞士經濟高度依賴出口,並與其他國家保持着鉅額商品貿易順差。出口導向型的科技行業感受更爲強烈。馬丁·希爾策爾在媒體發佈會上表示,關稅已“顯著加劇”本就艱難的行業處境。在經歷兩年工業需求疲軟和銷售額下滑後,該行業正面臨額外壓力。

考慮將業務轉移至歐盟的企業似乎更傾向於部分遷移策略:在保留瑞士本土核心製造與工程業務的同時,將最終組裝、物流或特定產品線等環節遷至歐盟單一市場。這種佈局既能使出口產品適用美國較低的關稅稅率,又能在需求疲軟時期縮短對歐洲客戶的交貨週期。

部分企業雖採取對衝措施,但許多公司在合同續簽時仍面臨定價策略、成本削減和產能佈局優化的艱難抉擇。企業計劃根據疲軟的訂單量調整產能,併爲規避關稅而重組業務,“裁員將不可避免。”希爾策爾稱。

不僅科技行業,瑞士70%的企業都已暫停投資。諮詢公司安永週二發佈的分析報告顯示,約70%的瑞士企業已推遲或完全取消計劃中的投資。報告顯示,對美國業務的擔憂位列第三大挑戰。許多企業正在考察新市場或業務領域以及考慮重組架構、裁員、轉移生產基地等。

瑞士機械與電氣工業協會呼籲政府盡一切努力降低企業成本。該協會還表示,瑞士應重點發展與歐盟的貿易關係,歐盟已佔瑞士出口總額的近一半。 馬丁·希爾策爾表示,“我們不需要補貼。但需要能顯著降低區位和生產成本的更優框架條件。”同時,進入國際市場的渠道也至關重要:必須批准與南方共同市場國家、泰國和馬來西亞的自由貿易協定,需完善與中國、日本和墨西哥的現有協議,並積極推進與歐盟的雙邊協定。

據報道,瑞士官員正試圖通過向美國提出新方案來扭轉局面,目標是在 10月前達成新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