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後川普時代的世界和未來
全世界正在經歷從未有過的劇情,每一天80億人都在關注同一個人,看川普又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因爲這些言行都可能影響每一個人的明天。
川普的名字在2025年3月的Google搜尋量達到約1.88億次,遠超第二名的伊隆·馬斯克的4,629萬次;共和黨支持者對川普的支持率高達90%,而民主黨支持者僅爲4%,明顯顯示他所帶來的黨派分歧;川普2025年對國會的演說吸引了超過3,660萬觀衆,比2024年拜登的國情諮文增加了13%。
以上這些數字,再加上極端天氣、AI浪潮、戰爭陰影與經濟焦慮正交錯推動着人類社會走進一個新的不確定年代。川普所象徵的,是一種政治情緒與歷史能量:反全球化、去菁英、操弄真相、霸凌弱者、談判強權。川普像是一場暴風,把自由主義建構的文明大廈吹得東歪西倒,讓人們驚覺,原來這世界對正義、自由、平等的信仰,竟然這麼脆弱。
在思索後川普時代的時候,我常常會想起三本書,這三本書一本講原則,一本談平等,一本是關於未來的對話,共同建構了三段式的通道引導我思考:川普的時代之後,世界的價值觀會如何改變?又該如何重建?
美國橋水基金創辦人瑞達利歐寫的《原則》,教我們如何在風暴中建立內心的羅盤。透明、誠實、紀律、反思、進化,他用投資人的語言說人生,也讓我意識到,在一個價值觀混亂的社會裡,原則也許是我們能握住的最後防線。
但書讀到一半,我心中浮現的是另一個問題:當整個社會的制度崩壞了,個人原則是否還能撐得住現實的巨浪?於是轉向去閱讀皮凱提的《平等的反思》。
這是一本數據的書,但也是一本悲傷的書。皮凱提讓我們看到,在我們以爲愈來愈自由、愈來愈公平的21世紀,其實正走回19世紀的老路:資本集中、世襲財富、制度失能。
他告訴我們:如果不改革稅制、不正視公共投資,我們不會有下一代的自由,只會有下一代的絕望。他說的不只是歐洲、美國,也是在說臺灣、說整個亞洲,以及那些高速資本化卻遲遲無法建立社會共識的地方。
於是我讀到第三本:《未來的戰鬥》。皮凱提與桑德爾,兩位在思想界各據一方的明星學者在這本書裡對話。他們談公共性、談正義、談尊嚴。他們問:爲什麼這個社會會讓「最有錢的」成爲「最值得尊敬的」?爲什麼我們把「成就」簡化爲「收入」?
在川普時代,這個問題更顯刺耳,當說謊者比誠實者成功,當煽動者比思辨者有市場,我們的倫理還剩下什麼?
這三本書告訴我:個人必須有原則,社會必須有公平,而公共討論不能死。我們不能只是討論如何成功,而是該問:什麼樣的成功纔是對的及有意義的?
所謂的文明,不是回到舊時代的秩序,也不是川普式的野蠻,而是一種可以兼容多元、同時守護底線的公共倫理。這文明,需要企業重新思考自己是否只是獲利的機器,需要教育系統不只是升學的通道,需要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裡爲「尊嚴」留一個位置。
在思索後川普時代的世界時,我總想起一句話:「民主不是沒有對立,而是如何體面的處理對立。」
這三本書,像是時代的鏡子,更是一張尚未完成的藍圖,引導我們穿越川普時代之後的荒原,重新建構文明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