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黑色ESG美學

炎夏溽暑,應邀到高雄參加一場南方藝術家的聚會,也讓我看見臺灣「黑色ESG美學」的能量和機會。

這場由「高雄黑畫教父」洪根深所舉辦的「論藝會」,邀請十多位藝術家來對話。洪根深在80歲高齡發表畫作,讓人回想起1990年前後由他和幾位前輩藝術家共同開啓的「黑畫運動」。

那天聚會之後,我陸續訪談了當天與會的林純用和洪明爵兩位高雄在地藝術家,從策展的觀點討論推動「黑色ESG美學」的可能性。

長年來,洪根深的作品見證了高雄工業化城市的喧囂與隱痛,也記錄了南方人在發展壓力下的沉默與等待。他生於澎湖長於高雄,見證了港都的崛起與崩壞和新生,他筆下的黑,是工廠煙囪、焦油氣味、空污灰燼和內心壓抑的化身。

洪根深的作品不畫風景、不畫山水,而畫疼痛。他的「黑畫」開啓了一條屬於高雄的現代水墨之路,也形成了被稱爲「黑派」的地方美學,讓人記得這座城市不是隻有熱情與海港,還有工業時代留下記憶的廢墟和痛土。

與洪根深的都市黑色不同,林純用的黑,是從海岸線與垃圾堆裡生出來的。他是「港邊的田野詩人」,在二仁溪撿拾被遺棄的物件:廢鐵、漂流木、破裂的消波塊,並以虛構考古學的手法進行藝術建構。他不是要還原歷史,而是要喚醒人們對地方的感知與負責。他的《黑涌》系列作品,如一種來自海底的集體潛意識,在空間中形成潮溼、荒腐的靜謐現場。

而洪明爵則像一位來自潮間帶的圖像學者,出生於小琉球,島嶼的氣味、珊瑚礁的質感、馬尾藻的流動,化爲他作品中的肌理與語言。他用黴菌、海砂、海藻與炭筆,將島嶼的日常記憶寫進畫布。他的作品提醒我們,在全球暖化與生態崩壞下,我們必須以更謙卑的姿態對待大地與海洋。

這三位藝術家,一位來自城市內部的灰塵與高溫,一位從海岸線的廢墟出發,一位從島嶼與潮間帶氣味與肌理。他們共同編織出一種非北方、非學院、非制度的藝術敘事,我稱之爲「黑色ESG美學」。

這套美學不是爲了觀光宣傳或政府文化展示而存在的。它是誠實的,是痛感的,是來自地景與身體的反射,也直指當前最引起企業關注的ESG(環場社會治理)的三個重點:

E(環境議題,Environmental):用海廢、空污、腐蝕之物做出環境史的藝術報告。

S(社會人文,Social):描繪地方的記憶、社區的創傷與島嶼文化的邊緣化。

G(運作治理,Governance):提供了另一種「非官方治理」的可能性,藝術是見證者,也是警示。

我相信,臺灣應該有自己的ESG藝術語言,而且不只來自美術館,而應該來自泥濘中的創作,從廢墟中找到語言。

「黑色ESG美學」的策展,不該只是一次展覽,而是一場文化運動。

臺灣在世界的文化舞臺上常被視爲溫良恭儉、科技發達、性格含蓄。但也許該是時候讓世界看到我們的「黑」,那種誠實、不迎合、來自工業遺址與島嶼邊陲的黑。

南方的黑色ESG美學,不是要人讚美,而是要人記得。記得高雄曾是什麼、二仁溪曾經怎麼痛、小琉球的潮間帶怎麼變了模樣。幫2300萬人寫下島嶼的環境與人文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