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偷票房,主打一個“我錯了下次還敢”
千層套路,偷走票房。
文|星暉
編|園長
2025年初的中國電影市場,最大的明星無疑是那位衝破百億票房大關的雙丸子頭小孩。
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定稿前,《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全球累計票房已經逼近140億元人民幣。不過,就在“哪吒”腳踏風火輪衝刺諸多紀錄的同時,一些“拖後腿”的小動作也被輿論的聚光燈照亮,比如,“偷票房”這一話題再度進入大衆視野。
《哪吒2》公映的一個月裡,“哪吒2被偷票房損失幾千萬”“十幾家影院偷哪吒2票房被停密鑰”等話題頻頻引發關注。隨着“買到哪吒2手寫票的觀衆發聲”的新聞被諸多主流報道,“哪吒2被偷票房損失慘重是影城非片方”的詞條也登上了微博熱搜榜榜首……
圖源微博
儘管網傳信息中的損失規模和違規名錄不見得準確,但這些被網友們舉報和討論的手寫票,的的確確揭露出了電影市場中存在已久的一大頑疾。
大銀幕下的灰色地帶中,幾乎沒有一部爆款電影能逃過被偷票房的命運。
防不勝防的手段
此次《哪吒2》遭遇的偷票房事件中,最大證據是各地網友曬出的手寫票。
根據相關規定,電影院必須使用計算機售票系統,並與國家電影專資辦平臺聯網,從而實時上報票房數據。相對應的,影院必須爲購票觀衆提供機打票據。而手寫票的出現,則表明售出的座位很可能並未被電腦系統計入,這顯然就存在偷票房的嫌疑。
但事實上,所謂的手寫票只不過是影院偷票房的千層套路之一。
倘若仔細分類,今天我們常說的“偷票房”一詞其實包含了“偷漏”與“騰挪”兩種違規操作。
其中,偷漏票房的本質是電影院通過種種手段截留票房,以此規避分賬環節,受益方是影院自己。而騰挪票房則是指影院將A影片的票房轉移給B影片,受益方還包含B影片。
在偷漏票房時,電影院的主要任務是“騙”過電腦售票系統。最常見的兩大路數,一是“憑空消失”,二是“巧立名目”。
前者很好理解,手寫票正是基礎的魔術技巧——觀衆看了片,影院收了錢,系統裡卻了無痕跡。
圖源微博@搜狐新聞
更進一步的變體是憑證票或乾脆不出票。這大多發生在團體包場時,影院只要和包場單位提前溝通,就可以讓觀衆用工作憑證等方式直接入座,從而繞過售票系統,放映一個隱形的場次。
極端情況下,哪怕是已經出了票,影院也可能通過“臨場退票”抹去某次放映的存在。在這種案例中,觀衆樂呵呵地進了影廳看電影,卻殊不知票已經被悄悄退掉,自己對片方的支持也隨之落進了影院的夾層口袋。
除此之外,雙系統票同樣會造成一部分票房憑空消失。簡單來說,影院在售票和上報時分別使用不同的系統,通過製造“陰陽賬本”來達成少報票房乃至不報票房的目標。
至於第二大類“巧立名目”的做法,則顯得更爲花哨了。
其指導方針是以“捆綁銷售”的形式收取費用,然後刻意壓低電影票在總費用中的比例。具體怎麼壓低?這就得比拼各家電影院的想象力了。
“零食+電影票”的團購套餐一直是最經典的方案。觀衆誤以爲電影票佔了大部分價格,但真相是,影院報賬時只按最低票價計入系統,爆米花和飲料反倒按不正常的高價結算,利潤因此被神不知鬼不覺地偷走。
圖源網絡
相似的,由3D眼鏡衍生的“租賃費”“清潔費”等項目,也成了不少影院拉高“打包價”的秘招。不過,這些做法與正常的商業運營之間存在模糊地帶,未構成惡意定價的情況下不宜一棍子打死。
說完了偷漏票房,我們再看看騰挪票房。相比之下,它的直接欺騙對象大多是普通觀衆。
一種典型的騰挪方式,叫做“票片分離”,即觀衆實際觀看的是A影片,影院卻給觀衆提供了B影片場次的機打票。這樣一來,雖然系統中的人次數據都對得上賬,但原本屬於A影片的票房卻被挪給了B影片。
比如今年春節期間,就曾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聲稱自己明明看的是《哪吒2》,但手中的票根卻分明印着春節檔其他影片的名字。如是亂象幾乎每逢大檔期就會被一批觀衆曝光,甚至會造成同檔期電影之間的輿論矛盾。
另外,市場上還出現過一種更復雜的騰挪思路,也就是“捆綁銷售”的變體。
只不過,偷漏票房時影院搭售零食飲料,而騰挪票房時的“配菜”則變成了另一部電影。這種情況下,觀衆爲單部影片支付的金額其實對應着兩張票,導致票房分流到了“蹭車”者身上。
十幾年前,《變形金剛3》和《楊善洲》的“套票”疑雲就曾引發行業熱議——觀衆明明花了80元觀看《變形金剛3》,實際出票卻是20元的《變形金剛3》加上60元的《楊善洲》,大頭反倒並未計入《變形金剛3》的票房……
用防不勝防來形容偷票房亂象,恐怕並不過分。
鋌而走險的理由
偷票房的手段之所以如此五花八門,是因爲背後有着可觀的利益驅動。
首先,影院偷漏票房的動機很直接,無非就是要獨享蛋糕。
一般來說,一部院線片進行票房分成時,首先要扣除5%的電影產業專項基金和3.3%的特種營業稅。接下來,影片還要支付一定比例的發行代理費。剩下的部分纔是可分賬票房,主要會在影院和片方之間進行分配。
以《哪吒2》爲例,其代理髮行費的比例大約是1.7%,因而可分賬票房佔到總票房的90%左右。截至定稿前,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哪吒2》累計分賬票房爲124.77億,其中片方分賬比例爲39.43%,影院分賬比例爲52.27%,其他分賬比例爲8.3%。
圖源燈塔專業版
這樣計算下來,影院最終能分得《哪吒2》總票房的47%左右。對於一個超級爆款而言,這已經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只不過,對於部分影院經營者而言,百分之百的收益才更爲誘人,所以纔有了我們在熱搜上見到的一張張手寫票,以及某些更隱蔽的、或許尚未曝光的花招。
其次,不僅偷漏票房有利可圖,騰挪票房一樣能給影院帶來好處。
表面上看,被騰挪的票房總會計入系統,那麼在新片分賬比例一致的情況下,影院不論把票房挪給誰,應該都不影響到手的錢。但實際上,當另一部影片的發行方介入這一過程後,它與影院之間便可能進行額外的分配約定,從而織起一張遊走於法規外的利益網。
舉例來說,假設A影片與B影片同期公映,明面上二者與影院的分成比例都是5:5,但A影片發行人員爲了獲取更高票房主動“讓利”,私下向影院許諾了4:6的分成比例。那麼,每當影院將100萬的可分賬票房從B影片騰挪到A影片,就能多入賬10萬元。
一番“讓利”操作過後,A影片發行方的利益和影院緊緊綁定。只要影院願意左手倒右手,雙方就都能擴大收入。
當然,“讓利”邏輯在中國電影市場中其實並不少見。
要知道,每逢熱門檔期,各大片方都會使出渾身解數,用實打實的優惠爭奪排片份額。比如今年春節檔,據《中國電影報》報道,《哪吒2》《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等影片都對大年初一的場次進行了大額補貼,《蛟龍行動》還推出特殊活動,1月29日預售排片達25%的影院額外享受可疊加的10元票補券。
可以說,這些遵循市場秩序的讓利策略,本身不失爲一種行之有效的博弈手段。然而騰挪票房不一樣,它事實上扭曲了消費者的決策信號,從根本上破壞了遊戲規則。
不論偷漏還是騰挪,最終都會侵害創作者利益、挫傷影院與片方之間的長期信任,阻礙電影產業的良性發展。
早在《哪吒2》被偷票房風波的8年前,博納影業集團總裁於冬就曾於“2017中國娛樂產業年會”現場痛批偷票房亂象: “我個人認爲,今年(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已經早就過了500億,有至少20%沒有統計上來,影院偷票房纔是中國電影的黑洞。”
解決頑疾的實踐
時至今日,這個“黑洞”依然存在。
1月26日,《哪吒2》及其他5部春節檔電影在官方社交媒體發佈了一則聯合聲明,不僅列舉出了一系列偷票房重點行爲,還面向觀衆提供了多條舉報通道。聲明中明確寫道:“如發現影城存在偷漏瞞報票房行爲,發行方將終止與該類影城的合作,停發影片後續密鑰。”
不過,儘管春節檔片方發出瞭如此強硬的警示,但依舊有人頂風作案。於是,我們仍然在熱搜榜上見證了《哪吒2》被偷票房的遭遇,也看到了一批相關影院被停發密鑰。在這個熱鬧非凡的檔期裡,利益受損的作品想必不止《哪吒2》一個。
那麼,爲何偷票房亂象始終難以根治?
結合停發密鑰影院名單以及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的官網公告來看,我們很容易注意到,三四線城市影院是偷票房亂象的重災區。
圖源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官網
近年來,影院建設的下沉趨勢十分顯著,這既爲中國電影市場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微觀層面的經營難題。
拓普數據的統計結果顯示,2024年全國新建影院數共計1026家,其中有多達716家位於三四五線城市,佔到新建總數的近七成。但凡事都有兩面,影院這門生意很多時候並不算好做。
營收水平本就有限的小城市影院,面臨着越來越依賴重點檔期的市場局面,導致日常經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壓力之下,這些影院勢必要尋求更多創收手段,再加上監管覆蓋的天然難度,低線城市的偷票房現象自然就相對猖獗。
不過,這並不意味着電影行業沒有解決這一頑疾的決心。
一方面,來自業界的偶發嘗試一直都有。
比如,2010年《唐山大地震》上映時,片方突然將最低票價從30元上調至35元。對此,導演馮小剛在上海首映式上解釋道:“最低票價是爲了保護片方最根本的利益,以避免一些影院瞞報票房。”畢竟這樣一來,影院進行“捆綁銷售”等行爲來壓票價的難度就變大了。
再比如2020年《八佰》上映時,華誼兄弟副總經理劉歌透露,爲了減少偷漏票房等不良影響,發行方和第三方監察團隊聯合組成了700多人的工作團隊,在三、四、五線城市和一些重點地區進行線下監察。
到了今年春節檔,各大新片紛紛延續了這種線下監察取證的思路,並且一邊比對線上數據,一邊積極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監督舉報。
另一方面,不僅片方在努力,有關部門也以完善法規等方式遏制了偷票房亂象。
自2017年3月1日起,《電影產業促進法》開始施行。其中第51條規定,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有製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行爲,擾亂電影市場秩序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違法所得50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情節特別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許可證。
幾乎同一時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重拳出擊,對326家存在偷瞞票房行爲的影院作出處罰。其中63家影院偷瞞票房達100萬元以上,有的影院甚至瞞報了逼近千萬量級的數額,一時間引得行業震盪不已。
此後,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在官方網站上不斷公佈監察進展,不時對嚴重違規的電影院進行情況通報,目前已經積累了37批違規影院名單。
如今,隨着各方不懈努力、信息差不斷消解、覈驗技術持續發展,不僅偷票房的難度越變越大,而且越來越多的普通觀衆也能夠察覺到偷票房的種種破綻,並通過互聯網渠道發揮公衆監督的效力。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未來,被非法利益壓倒許久的天平能迎來新的平衡。
媒介合作聯繫微信號|ciweimeijiejun
如需和我們交流可後臺回覆“進羣”加社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