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龍頭公司被民眾欠繳呆帳42.7億拿用戶沒輒 祭「4大加總加權」反擊
示意圖/ingimage
美國早期近乎壟斷市場的電話龍頭貝爾電話公司(Bell Telephone Company),在1980年代曾經有電話費欠繳的呆帳問題。
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要求電話用戶繳交保證金。但是不幸的是,州政府的法律禁止這麼做。如果貝爾電話公司要要求個人繳交保證金,那麼公司的管理階層就得提出充分的理由。
本文出自《駕馭機運的長贏思維》
當然,該公司對於每名客戶的資料所知非常有限,但是的確掌握到一些關鍵因素,可以用來判別究竟哪些人會繳電話費,哪些人不會。於是,貝爾電話公司的管理階層發展出一項簡單的決策法則,來預測誰在未來需要繳交保證金。
在他們進行研究的那段期間,貝爾電話公司每年大約有一千二百萬新增的家用電話用戶。他們估計,這項新的決策規則,每年大約可以使呆帳減少1億3,700萬美元(約新臺幣42.7億元)。
現在這些變數都經過某種加權的計算,但即使現在,也很少需要超過幾個變數。變數可以透過觀察的人工判斷來確認,就像前面婚姻幸福的例子;也可以透過統計分析的方式來辨別,就像貝爾公司的做法。
在信用決策方面,典型的決策因素包括:住在現在這個地址多久了、這間住所是租的還是買的、從事現職多久了、全家人的所得總額是多少。
電話申請人在這幾個項目上會得到不同的分數。例如:在現在這個地址住得愈久,得到的分數就愈高。這些分數會被加總和加權,進而決定個人的信用程度。
我們從這裡學到的是,重複性決策很簡單。先確認對的變數(通常只需要幾個變數就夠了),然後採取一個簡單的決策規則─這就是思明克決策法!雖然它是我們創造出來的詞彙,但卻是具有實用價值的概念。
思明克決策法就是接受錯誤,以減少錯誤。這是控制悖論的終極案例,既然知道不可能預測得十全十美,就別白費力氣了。反而是找出幾個最重要的預測變數,然後坦然接受偶而的判斷失誤,你會發現這樣做會帶來更多正確的決策。
這有點像打棒球或打板球,你不可能期待每一次揮棒都能得分,但是你的策略應該是想辦法提升個人的平均打擊率。
但是,也有許多人拒絕接受這個建議。主要有三個理由。第一,他們不理解爲什麼要這麼做的理由。懷疑思明克決策法的人認爲,人類有能力考慮比幾個簡單變數更多且更復雜的資訊,同時也有能力處理不尋常的案例。
他們說得沒錯。問題是,他們也低估了人類思考方式的歧異性,並且忽略了人類的推論也常出錯的事實。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遇到完全相同的事時,很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決定,有可能是疲勞,或是心境不同。我們還必須將認知偏誤納入考慮,例如過度自信或錯誤認知等。
(本文出自《駕馭機運的長贏思維》作者:史畢羅斯.馬克裡達奇, 羅賓.霍格思, 阿尼爾.加巴 譯者:吳鄭重)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