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從“車找電”到“電找車”?這些專利技術解決你的充電焦慮

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一輛電動重卡在酷暑或嚴寒中順利完成充電,人工智能(AI)機器人自主穿梭於停車場爲新能源汽車補能,一個充電堆同時爲十餘輛不同車型提供電力……如今,在專利技術的加持下,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正加速推進,更多充換設施加快產業化佈局。

近日,國家能源局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披露,我國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充電槍)總數已達到1610萬個,充電設施縣域覆蓋率達到97.08%,鄉鎮覆蓋率達到80.02%。當前,新能源領域各創新主體用技術突破重新定義新能源充換電領域的可能性,爲行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液冷技術破解重卡充電難題

在重卡電動化轉型的道路上,充電效率與設備穩定性始終是行業痛點。江西瑞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瑞華智能)研發團隊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需求,將目光鎖定在液冷技術上。傳統風冷設備在大功率充電時易出現熱失控問題,而浸沒式液冷技術通過將模塊完全浸泡在油基中,實現了與外界環境的徹底隔離,這不僅解決了極端環境下的運行難題,更顯著延長了設備壽命,降低了能耗。

爲此,瑞華智能在液冷重卡專用充電樁方面,研發出專爲貨運重卡高頻次運營的產品,秒啓動技術與大功率輸出能力完美匹配重卡“補能即增效”的核心需求。在極端天氣適應性測試中仍能穩定運行,這對於常年穿梭於不同地域的貨運車輛而言,無疑是關鍵優勢。

市場的認可直接體現在業績增長上。依託液冷重卡充電樁等爆款產品,瑞華智能的產值呈現快速攀升態勢。技術創新的背後是紮實的專利佈局。目前,瑞華智能的核心零部件均實現自研,圍繞液冷技術、集成化控制模塊等相關技術擁有專利100餘件。

如何排查液冷充電故障問題?“集成化控制模塊是我們產品中的關鍵創新點。”瑞華智能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自主研發的核心部件將充電模塊、通信系統、安全防護等功能濃縮成插拔式模塊,徹底顛覆了傳統維修模式。過去需要數小時拆解排查的故障,現在只需擰下兩個固定螺絲、更換模塊,整個過程不超過一分鐘,這正是“59秒快速售後”體系的核心支撐。

爲確保產品可靠性,瑞華智能採用“自研核心+國內一線配套”的模式,其重卡充電樁不僅實現了欠壓、過壓、過流、短路等全方位保護,還加入了電器件語音引導功能,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時優化了用戶體驗。

移動儲充開啓服務新範式

幾臺靈活穿梭的AI儲能充電機器人正上演着“電找車”的智能場景:無需固定充電樁,機器人自主規劃路徑、精準對接車輛充電口、完成充電後自動離開——這便是易特智行科技(廣州)有限公司(下稱易特智行)自動駕駛技術打造的全新充電模式。作爲商用AI機器人領域的新勢力,易特智行以“雙能”科技戰略(智能+新能源)爲核心,用移動儲充方案打破了傳統充電的空間限制。

“傳統充電樁是‘車找電’,我們要做的是‘電找車’。”易特智行銷售經理袁修林表示,團隊在研發中重點突破了三項核心技術:一是釐米級定位與動態避障算法,確保機器人在停車場、商業區等複雜環境中安全穿梭;二是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可根據電網負荷動態調整充放電策略,實現“錯峰儲電、峰時放電”;三是兼容多種車型的自適應充電接口,解決了不同品牌車輛的充電適配問題。

其中,公司自研的兆瓦級閃充機器人尤爲引人注目,其“5分鐘極速補電、續航500公里”的能力,直指新能源車主的續航焦慮,這一特性使其在大型活動現場、偏遠工地等電網薄弱場景中極具優勢。

目前,易特智行的AI儲能充電機器人已在多領域驗證了其商業價值。例如,在高速公路服務區,機器人可爲車輛提供流動充電;在大型商業廣場,它能利用夜間閒置時段完成儲能;在旅遊景區,其低噪音、零排放的特性完美契合綠色生態理念。這種“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充電服務”的模式,正在重塑新能源充電的基礎設施形態。

爲保護技術創新成果,易特智行圍繞自動駕駛算法、儲能管理系統、機器人控制系統等核心領域佈局了多件專利。袁修林透露,公司下一步將深化與車企、園區的合作,通過“機器人+雲平臺”模式實現規模化運營,真正實現“無感補電”的未來場景。

智能充電堆滿足多元需求

在乘用車領域,連接十多把充電槍、支持多車同時充電的設備,以其“動態功率分配”技術詮釋了“按需分配、高效利用”的充電理念。

“在重卡領域,市面上銷售的大多是480kW充電樁產品。”山東電閃加數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電閃加)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團隊在研發相關產品時,沒有盲目追求功率峰值,而是深入調研物流企業、車隊運營商的實際場景發現:多數電動重卡電池容量在400度電左右,480kW充電樁一小時充滿的時長,恰好與司機吃飯休息的時間匹配;而礦卡等特殊車型則需要960kW以上的超大功率。

基於這一洞察,公司採用模塊化設計,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功率動態分配——當單槍使用時可輸出最大功率,多槍同時工作時自動調整各接口功率,確保資源高效利用。這種“按需分配”的模式,既避免了功率浪費,又降低了運營商的設備投入成本。目前,公司已對核心技術進行了專利佈局。

“構建穩定、高效、開放的充電生態,離不開產業鏈各環節的深度協同。電閃加將持續投入核心設備研發,與運營商、車企、平臺方緊密合作,共同推動中國超充網絡走向世界。”電閃加總經理郭強的話點明瞭企業的發展理念。

在實際應用中,相關產品的優勢逐漸顯現:在物流園區,一個充電堆可滿足十餘輛重卡的錯峰充電需求;在港口碼頭,其耐高溼、抗腐蝕設計適應了特殊工作環境;在公共充電站,動態功率分配技術減少了用戶等待時間。

這些技術創新不僅服務於商業市場,更助力行業發展。公司參與了多項重卡充電國家標準的制定,其在電網適應性、安全防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爲行業標準完善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雙碳”目標與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提升的背景下,充換電技術的創新不僅關乎企業競爭力,更影響着能源結構轉型的進程。業內專家表示:“我國企業的技術突破,正在將新能源充電從‘基礎設施’升級爲‘智能能源網絡’,未來,隨着技術的進一步融合,我們將看到更綠色、更智慧的出行生態。”(本報記者 葉雲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