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超快充,安全性還沒有共識|工程師來信
「作爲汽車產品的一線締造者,工程師是最瞭解汽車產品和技術的人羣。產品好不好,技術深不深,用料真不真,在36氪「工程師來信」欄目,你能看到更真實的一面。」
出行高峰期高速服務區充電樁前的長隊、動輒30分鐘以上的補能時長、加電過程中的無聊和煩躁,在相當一段時間裡,這些彷彿就是純電動車補能體驗的全部。
車企與電池廠商捕捉到了用戶的這一痛點,於是前有理想試圖通過“5C充電”向消費者證明MEGA的確值50萬元,而在“5C充電”陸續上車小鵬、極氪、嵐圖、星紀元等品牌後,又有“兆瓦閃充”、“超級e平臺”等技術名詞又問世。寧德時代甚至在比亞迪之後,將電池的充電倍率提高到了12C。
企業意在通過一系列新技術,向消費者講述一個“充電體驗比肩加油”的美好故事。
但在消費端,部分用戶對超快充電池的態度,顯得較爲謹慎。他們對超快充電池的擔憂往往集中在:5C、6C乃至12C的超快充技術是否會對電池壽命產生影響;超快充體系下,電池的安全性是否還值得信賴。
36氪在與電池工程師的交流中發現,超快充技術的確會縮短電池壽命。
但由於電池廠商在設法提高充電速度的同時,也對電池的材料、結構等,做了一系列相應改進,從而使得超快充對電池壽命的影響被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至少在8年、15萬公里的質保期內,電池都可以正常使用。
至於超快充體系下電池的安全性,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
電池充電的過程是鋰離子離開正極、嵌入負極的過程。而在超快充過程中,鋰離子的遷移速度非常快,因此它很可能來不及均勻地嵌入負極,而是在負極表面形成鋰枝晶。當鋰枝晶累計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影響電池壽命、容量,甚至更嚴重的問題,例如刺穿隔膜,造成電芯短路。
不僅如此,動力電池充放電過程本來就有呼吸效應,滿電時電池體積大,空電時體積小。而超快充體系下,這種呼吸效應更明顯。隨着充放電次數增加,電池體積會膨脹,從而加速電池的老化。老化的電池容易產生氣體造成電池鼓包,安全隱患也就隨之產生。
除此之外,部分車企爲了更好地滿足時間敏感型用戶的需求,正聯合電池廠商將超快充的電量區間拓展得越來越寬,這相當於對電池廠商的熱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並非所有電池廠商都能準確認識到自己的能力邊界,而這無疑也會給超快充體系下,電池的安全性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從36氪與電池從業人士的交流來看,一般電動車使用超過2-3年,上述問題的發生概率會開始加大。
基於這些考慮,一些車企並沒有急於跟進超快充技術。
比如最近被熱議的小米YU7,只在32.99萬元的Max版上搭載了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小米官方稱這款電池支持5.2C超快充。而在定價25.35萬元的標準版和27.99萬元的Pro版小米YU7上,電池的充電倍率在3C以內。
再比如,被戲稱爲“半價理想”的零跑,在動力電池的選擇上,並未追隨理想採用超快充電池。
除了安全問題,超快充技術還會讓消費者,爲充電支付更多費用。
由於目前支持5C以上超快充的電池,普遍需要通過強力水冷散熱,但在開啓水冷的條件下進行強冷充電,必然會消耗更多電量,因此用戶需要爲充電花更多錢。
「對話人士:A,十餘年頭部車企電池經驗」
36氪汽車:今年以來,行業推出了10C、12C超快充技術,這會對電池壽命產生影響嗎?具體會產生多大程度的影響?
A:超快充肯定會對電池壽命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在可控、可接受的範圍內。因爲電池廠商在研發超快充技術的時候,都會考慮到整車的設計壽命,所以電池壽命即使有衰減,也肯定能滿足8年15萬公里的電池質保。
廠家測試超快充對電池壽命影響的方法是,從電池健康度是100%的時候,對電池進行超快充,等電池衰減到75%的時候停下,然後計算這個過程中電池經歷了幾次循環。
當然不同的廠商在測試條件上會有些細微差別,所以測出來的循環壽命也會有所不同,低的可能是700圈,還有的可能是1000圈,更高的也有。
這是因爲有些廠家是在電池衰減到70%的時候才停,這樣測出來的循環壽命肯定會更長;而有的廠家標準比較高,衰減到80%就停了,這樣測出來的壽命肯定就短。目前行業主流的做法,是在電池衰減到75%的時候停下。
按照現在電池廠商設計的續航里程,循環一次就是好幾百公里,所以說超快充體系下的電池肯定能滿足3年15萬公里的質保。
36氪汽車:超快充技術縮短電池壽命,這背後的原理是什麼?
A:超快充技術會影響電池壽命,主要是因爲析鋰,以及充放電過程中的膨脹會破壞電池微觀結構,還有SEI膜破裂重新生成,會消耗電池中活性物質。
超快充過程中,鋰離子的遷移速度非常快,它離開正極後,很可能來不及均勻地嵌入負極,這就會在負極表面形成鋰枝晶。
而且動力電池充放電過程本來就有呼吸效應,滿電時電池體積大,空電時體積小,而超快充體系下,這種呼吸效應更明顯。隨着電池的循環次數增加,電池的體積也會膨脹,電池的老化被加速。電池老化具體表現爲,SEI膜增厚,內阻增大等等。
還有電池首次充放電時,電解液和電池負極發生反應,會在負極表面形成SEI膜。隨着時間推移,SEI膜會破裂,破裂後SEI膜又會重新生成,每次生產SEI膜都會消耗電池中的活性物質,而超快充加速了SEI膜的破裂。
36氪汽車:不同材料體系的電池,超快充對它們的循環壽命的影響程度是否會有差異?
A:對三元鋰電池的影響會更大一點,因爲三元鋰這種材料是層狀的,相較磷酸鐵鋰這種橄欖型的材料,三元鋰更容易被破壞。在高壓條件下,三元鋰電池的副反應也會增加。而且磷酸鐵鋰電池的壽命本來就長,所以受超快充的影響小。
36氪汽車:在南北方不同的環境溫度下,使用超快充技術對電池壽命的影響程度是否會有所不同?
A:溫度的影響很小。動力電池都是有電磁波保護的,在低溫下它會給電池加熱,高溫下會給電池降溫。但外部環境也不能過高或者過低,比如高到40或50攝氏度,低到零下30攝氏度。溫度太高,動力電池的電化學反應過於劇烈,消耗的鋰離子會增加;溫度太低,電解液過於黏稠,動力電池內部的電化學反應就會很艱難。不過,我們很少會遇到這麼極端的氣候情況。
36氪汽車:電池廠商在研發超快充技術時,會對電池材料做哪些相應調整?
A:先說電池負極材料。現在常用的負極材料人造石墨是層狀的,要做快充電池,首先要把石墨層間距擴大,這相當於把鋰離子遷入的通道擴大了;然後要把顆粒做得更小,因爲顆粒越大,鋰離子遷移的通道就會越長,把顆粒做小,就相當於把鋰離子遷入的路徑縮短了。
但負極材料還要兼顧能量密度和充電速率,所以需要做大小顆粒的摻混。小顆粒太多,電池存儲的性能會下降,而且小顆粒多了,比表面積就會增多,副反應越劇烈。
這樣一來,電池負極的原材料肯定會發生改變。比如原本原材料用的是針狀焦,現在就要換成石油膠,因爲針狀焦是長條形的,而石油焦是顆粒狀的、圓的,能縮短鋰離子的遷移路徑。
不僅如此,還要在石墨外做好軟碳包覆。碳包覆層可以提供額外的電子傳輸路徑,降低反應的阻抗。而且在負極外做包覆,也能保護負極,不讓它和電解液產生太多負反應,同時提高負極的穩定性、抑止它在充放電過程中的膨脹。
電池的正極材料也要兼顧能量密度和充電速率,所以也需要做大小顆粒的摻混。此外,還要採用二燒工藝,用石墨、碳、石墨烯等做包覆,原理和負極材料差不多,都是爲了縮短鋰離子遷移路徑,減少鋰離子嵌入時的阻抗。
電解液層面上的變化,無非就是電解液的添加劑會改變,主要目的是要增加離子的遷移係數,控制SEI膜的形成。這個添加劑可能是新型鋰、VC(碳酸亞乙烯酯),也有用FEC(氟代碳酸乙烯酯)的,還有一些廠商自己開發的合成的。
36氪汽車:除了材料,電池的製造工藝、結構設計等方面,會有哪些變化?
A:工藝上,最核心的是要把極片塗布變薄,從而縮短鋰離子的傳輸路徑。6C以上的充電倍率,塗布厚度需要減少1/3。同時還需要用到分層塗布工藝。
除此之外,快充電池的電流變大了,負極的銅箔也要相應做得更厚,極耳要做成全極耳。
在結構層面,主要是要考慮到電池的散熱、過流能力。電池蓋板上有極柱,原先只有一個,現在變成雙極柱,電池的散熱通道就會增加;原來是單極耳,現在要變成全極耳,電池的過流率就會提高。
順便說下電池包層級,快充比較大的難點是散熱。電池包內要加大冷卻面積,優化流道設計。還要和整車的冷卻能力、空調等東西結合在一起,要提高電池和整車的換熱係數。
尤其是極柱那個位置,因爲它是熱量散發的通道,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熱量都集中在極柱上,所以熱管理尤其要加強。
除此之外,快充電壓變大了,電流變大了,相應的線束就要變粗,所有的高壓繼電器都要換;BMS算法也要調整,快充技術讓電流變大了,這就要求算法對電流、電壓的精度、時間控制要更精確,比如磷酸鐵鋰系列的電壓採集精度要做到3%以內;充電樁充電樁的功率、散熱也要跟得上。所以說快充電池帶來的改變是一整套的、系統性的改變。
「對話人士:Q,多年頭部車企電池經驗」
36氪汽車:超快充體系下,電池的安全性還值得信任嗎?
Q:電池的安全,分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主動安全是指,藉助水冷,整個電池包的熱擴散控制效果;被動安全是指,關閉水冷後,僅依靠電池自身的設計,做到熱擴散控制。
在電芯層面,至少在6C以下,1-2年內,超快充電池不會有太大風險。
目前市面上的超快充電池,幾乎都只能做到主動安全,也就是必須藉助水冷,不然充電時的溫度會快速上升。這就對電池熱管理系統的可靠性設計,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
但對消費者來說,在開啓水冷之後進行強冷充電,肯定會消耗更多電量,這樣消費者花的錢就會更多。
36氪汽車:超快充體系下的動力電池有硬性的熱管理的要求嗎?
Q:需要提高電池包的換熱效率,滿足降溫需求,主要的方法就是增大液冷麪積、多面液冷,優化流道設計等等。前文說過的,把單極柱換成多極柱,是降低發熱功率的手段,不提高換熱效率的。至於具體換熱效率要做到多高,因電池包和快充體系而異。
36氪汽車:現在動力電池的隔膜越來越薄,這會不會增加超快充體系下的電池的安全隱患?
Q:會引發超快充電池安全事故的主要是析鋰,和隔膜的薄厚關係不大。早期隔膜的厚度是根據毛刺的2倍定義的,跟析鋰沒關係。後來發現沒必要這麼厚,所以隔膜的厚度逐漸減薄。 現在的隔膜主要使用基膜+塗層,比如膠、陶瓷塗層。可以有效減弱動力電池內部短路後失效的劇烈程度。所以,雖然薄,但是安全性能並不差。
何而且析鋰也不是靠隔膜來防禦的,因爲析鋰一旦發生,隨着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嚴重,多厚的隔膜都沒有用。
36氪汽車:目前的超快充體系都被限制在一定的電量區間,這是爲什麼?
Q:現在行業主流的超快充SoC區間是30%-80%,或者10%-80%。
根據電池的特性,30%-80%是電池的舒適充電區間。SoC 越高,充電倍率肯定會下降,這個比較好理解。好比一個停車場有100 個車位,剛開始還沒什麼車的時候,我的車可以隨便停,等80%的車位停滿了的時候,我找車位可能要找一會。
30%,甚至10%以下其實也可以快充,但一方面,從用戶數據來看,用戶一般是從 10%-30% 的SoC區間開始充電,所以廠家一般把30%定義爲超快充的起點;另一方面,超快充區間設置得越寬,電池的散熱越困難,這是廠商把超快充起點設置在30%的另一原因。但更有能力的廠家會把起點設置在10%。
起點再往下設置就沒必要了,因爲用戶一般不會在電量掉到10%以下了纔去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