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降價,保費卻上漲?車險公司:承保新能源車虧錢
2025年春節過後,多家車企都開啓了新一輪的降價促銷策略。
其中不乏各大垂直領域的頭部車企比如特斯拉,比亞迪,理想汽車,廣汽豐田等。
電動智能汽車的降價潮,還在繼續,但已經不再是純粹爲了競爭市場份額了,而是爲了下半場的智能化賽道做鋪墊。
電動智能汽車降價潮,也給國內汽車消費羣體帶來了不少好處。
以前需要高價購買的燃油車型,現在都可以通過較低的價格入手。
當然,日系車和德系車的降價,不是不想賺錢了,而是被中國的新能源車品牌倒逼。
不得不放棄高價高利潤車型,用低價油車吸引中國車主。
其中降價最多的還是歐洲的豪車品牌比如寶馬、奧迪和奔馳等。
降價幅度從10%到40%不等,進口天價豪車,正在退出主流市場,走向平民化。
電車降價,油車降價,通過以價換量的方式,提振汽車消費市場,這對於車險公司來說是極大的利好。
車企賣出的車越多,車險公司能夠成交的保險合同就會越多,汽車消費業績的增長,也意味着車險公司業績的增長。
但從近期中國精算師協會發布的《2024年新能源車險有關賠付信息》報告來看,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電車降價,車險保費卻在上漲,保險公司也是有苦難言,承保的新能源車險連續兩年都處於虧損狀態。
這份報告中顯示的數據:
2024年保險行業承保新能源車規模達到3105萬輛,保費收入達到1409億元,提供的風險保障金規模106萬億,承保累計虧損57億,而且是連續兩年虧損,2023年承保虧損規模爲67億元。
爲何新能源車價格下降,車險保費上漲,保險公司還會持續虧損呢?我們來圍繞汽車和保險行業,做一個深度分析:
傳統燃油車,需要通過燃油燃燒,來實現車輛的啓動和加速,存在一個等待期和緩衝期。
而新能源車是電力能源直接驅動,可以實現車輛快速啓動。
並且百公里加速只需要幾秒的時間,緩衝和等待期可以忽略不計。
新手司機和年輕車主使用新能源汽車,往往駕駛經驗不多。
也沒有老司機的穩重,追求速度與激情,就容易增加出險的概率。
此外,年輕人是新能源車使用的主流羣體,追求時尚科技。
但也意味着使用頻率比較高,而且駕駛強度大,從而增加出行風險,增加車險出險概率。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只有數十年時間,而產業高速增長的風口期也就在最近的十年週期內。
這是一個發展快,但尚不成熟的新興行業。
而燃油車產業開始於百年前的工業革命,已經有了百年的技術積累,且形成了成熟的售後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
這就意味着燃油車各項保養和維修服務成本低,市場已經重返競爭且趨於完善,車主可以享受高性價比的售後服務,養車成本低。
而新能源車各項基礎設施和售後服務體系,尚不完善,也意味着維修和服務的成本比較高。
此外,新能源汽車和燃油汽車是兩個不同的產業體系。
燃油車還是傳統的機械工業品,對於維修和保養服務人員的服務技術和專業要求不高。
但新能源汽車屬於電子科技產品,不是簡單的機械性能產品。
若是不懂線上造車的軟件系統,以及相關的智能技術知識,是無法勝任維修和服務工作的。
新能源車對售後服務人員的專業性要求高,人工成本自然就高,同時維修和保養的行業成本也會高很多。
車險公司承保新能源汽車,就需要考慮出險之後的風險成本問題,進而提高車險保費,來平攤承保風險。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除了主流的大衆乘用車型,還有一部分商用車險比如各類運營類的貨車,網約車等。
這些不同車型對應不同的汽車服務市場,同時也對應不同的車險產品類型。
但一些貪圖便宜的車主,爲了省錢,抱着僥倖心理,選擇了非商用或者非運營類的車險投保,導致車險產品與汽車車型不匹配。
這種錯配雖然減輕了車主投保成本,卻給車險公司帶來了風險,提高了出險概率,增加了車險公司運營成本。
燃油車產業存在了百年時間,保險公司對傳統燃油車產業有一個相對準確的行業認知和風險評估體系,可以降低車險產品的賠付率。提升利潤。
但新能源汽車產業屬於新興事物,保險公司精算師對於新能源製造的認知不足。
從而在設計相應車險產品的時候,出現了風險評估不足的問題。
這就導致了某些新能源車險產品,賠付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與真實行業風險水平不匹配,給保險公司經營帶來了損失。
在全球汽車智能化浪潮下,汽車駕駛開始走向智能駕駛和最終的無人駕駛。
從而降低了人爲操作失誤帶來的交通意外事故的概率,提升了出行安全性、
從宏觀的汽車產業發展視角看,電動智能汽車發展成熟之後。
會整體降低交通出行領域的意外事故,降低車險產品的整體出險概率。
現階段之所以新能源車險費用高,出險率高,主要在於行業還不夠成熟,服務體系還不完善。
短期看,保險公司承保新能源車是一筆虧本的買賣,但長期看。
新能源車險承保,未來能夠給保險公司帶來的回報,遠高於燃油車車險。
你覺得保險公司承保新能源汽車,虧損的根源在哪裡?分享你的觀點,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