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週年復原之路仍漫長 太魯閣將分期分階段恢復風貌

通往太魯閣布洛灣的遊憩區道路,在403大地震加上臺風導致災情擴大,聯外道路一再被土石流切斷。記者陳正興/攝影

花蓮403地震即將滿週年,被視爲觀光門面的太魯閣國家公園,震後即以「搶通、復原、強化」爲三大目標,積極展開重建工作,管理處今天說明重建進度,天祥遊憩區修復已完成, 得卡倫、大同大禮兩條步道、崇德及大清水兩個遊憩區也接近尾聲,將與地方密切合作,分期分階段恢復太魯閣風貌。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今天表示,去年4月3日芮氏規模7點2強震重創花蓮,對太魯閣多處設施、景點造成空前損害,豪雨、颱風又造成更多災情,震後立即成立重建小組,循「搶通、復原、強化」三大目標展開重建。

太管處表示,天災接踵而來考驗重建工作,須因應災情調整工程規畫設計才能對症下藥,震後啓動緊急搶修先期調查及安全評估,特別是砂卡礑、長春祠、布洛灣、燕子口、九曲洞及白楊等六大步道景區,蒐集影像、航測等資料比對,分析受損及災害類型。

接着進行更詳細的環境調查評估,目前已完成長春祠部分,接下來要進行燕子口、白楊步道等現勘及控制點佈設工作。

外界關心園區各景點開放狀況,太管處表示,臺8線中橫公路西寶以西包括西寶社區、洛韶社區、關原遊憩區、小風口遊憩區、合歡北峰步道、小奇萊步道、石門山步道、合歡東峰步道、武嶺觀景臺均可供民衆休憩或健行,東端天祥至太魯閣口因施工,5時段放行。

太管處表示,重建過程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懷與支持,地震將滿一年,但復原之路仍漫長,除持續修復重要景點,也對其餘受災嚴重地區展開評估調查,並加強對生態環境的監測及崩塌地區植生覆育工作,將持續精進設施防災強度,打造增強防災韌性也兼顧安全永續的太魯閣。

在403花蓮震災受創嚴重的太魯閣砂卡礑步道,修復還遙遙無期。記者陳正興/攝影

403地震加上臺風導致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災情擴大,聯外道路上滿是巨石擋路,險象環生。記者陳正興/攝影

0403震災受創嚴重的太魯閣砂卡礑步道。記者陳正興/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