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河川希望工程獎」名單出爐 為臺灣找「溪」望

主辦單位也安排獲獎單位進行作品得獎分享,圖爲特別獎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由中興工程顧問楊佳寧組長進行分享。記者蔡宗儒/攝影

由臺灣河溪網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共同舉辦的2024年首屆「臺灣河川希望工程獎」頒獎典禮暨「臺灣河川覆育論壇」,昨天(23日)公佈5件希望工程獎、2件失望工程案例,目的是爲臺灣河川覆育點燈開路,找到新「溪」望。

臺灣河溪網協會理事長廖桂賢表示,臺灣河川希望工程獎與失望工程名單的誕生,奠基於該協會自2019至2023年舉辦的「金蘋果/爛蘋果獎」經驗,當時是爲監督前瞻水環境建設中「全國水環境改善計劃」的實行結果,但相關計劃即將結束,臺灣仍有大量河溪相關工程持續進行,將持續倡議河川工程轉型,朝向生態友善或生態覆育方向發展。

廖桂賢指出,過去臺灣河川被嚴重的水泥化,可能是爲了防災、取水等社會目的,但希望工程想要看到的是生態面的改善,在兼顧生態環境的同時也能達到社會目的,使河川恢復健康。

她以榮獲水患治理類特優獎的種瓜坑溪爲例,這是全國第一個由私人地主主動發起的河川覆育案例,藉由拆除高聳的護岸,讓溪流自由氾濫至地主土地,並進行小型洪泛平原覆育,有助於減輕下游的水災風險,就是採用增益自然而非損害自然的方式來回應社會挑戰。

臺灣河溪網協會秘書長鄒明軒重申,提出臺灣河川失敗工程名單,並非要指責特定的單位或執行團體,而是要凸顯其背後所存在的治理問題。

以南投縣草屯的烏溪雙冬堤防維修改善工程爲例,主辦機關缺乏完善評估規劃,堆置大量工程棄土於烏溪河道,結果導致石虎棲地縮減、一級保育類巴氏銀𬶋族羣減少。鄒明軒說,這種忽視河川特性和棲地保育的作法,揭示了「環評制度瑕疵」、「生態檢核認定」及「河川管理漏洞」等三大關鍵課題。

河川不僅是洪水的通道,更是孕育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廊道。臺灣河溪網呼籲河川管理單位應以「河川環境守護者」自居,落實生態檢核,避免將國家建設進度壓力轉嫁至河川。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王筱雯指出,河川覆育是整合河相、水文、生態、景觀等領域,以恢復河溪系統功能。臺灣面臨的展望與挑戰,包括:傳統工程設計標準與設計壽命的重新檢視、傳統生態知識與在地智慧的汲取等,以幫助恢復人類及自然之間的健康關係。

2024年第一屆「臺灣河川希望工程獎」名單:

頒獎典禮上除了頒發臺灣河川希望工程獎,也由臺灣河溪網協會秘書長鄒明軒公佈兩件2024年度河川失望工程,分別是烏溪雙冬堤防維修改善工程及五十溪野溪坑溝災害復建工程。記者蔡宗儒/攝影

由臺灣河溪網及荒野保護協會所主辦的第一屆河川希望工程獎頒獎典禮昨(23)日在臺大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辦,共13件作品參選,最終選出5件獲獎作品。記者蔡宗儒/攝影

臺灣河溪網協會理事長廖桂賢。記者蔡宗儒/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