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省,突然出招了!
原創 劉曉博
今天(5月22日)上午,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開幕。
下午2點,廣東省相關部門召開新聞發佈會,官宣了支持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包”。
“政策包”包括6份文件、87項舉措,涵蓋影視產業、演藝市場、動漫影視產業、網絡遊戲產業、電子競技產業、網絡視聽產業六大領域。
比如在支持影視產業方面,主要有以下政策:1、 發揮廣州、深圳雙城引擎作用,沿珠江口兩翼佈局建設影視產業集聚區,打造“雙核”驅動、多點支撐、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環珠江口影視產業帶。2、 選題孵化或劇本創作階段最高給予500萬元扶持,生產階段按開機拍攝、獲准發行、公映播出等環節分步給予扶持,合計最高2000萬元。3、 故事影片國內票房達1億元的獎勵500萬元,最高獎勵3000萬元。4、 獲評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的院線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獎勵800萬元,微短劇獎勵150萬元,對境外發行廣東出品影片最高給予500萬元獎勵。
在支持演藝市場方面,主要有如下政策:
1、 支持廣州、深圳打造國際演藝之都。總結廣州試點經驗,推動將營業性演出相關審批權限下放深圳。
2、 支持演出單位組織優秀演藝作品赴境外演出或參賽參會參展,鼓勵粵產演藝精品海外巡演,對符合條件的最高予以500萬元扶持資金。
3、 各地對引進國際知名大型演唱會、音樂節提供便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按當地有關規定,對觀衆人數達到一定規模的項目予以獎補,對同一主辦單位每年最高予以400萬元獎補。
在支持動漫影視方面,主要有以下政策:
1、 構建廣州、深圳動漫影視“雙核”高地,引領多城聯動,形成“內容創作—技術賦能—衍生開發”佈局。
2、 徵集評選多題材原創動畫片項目,入選國家級重點項目的作品最高給予50萬元扶持。
3、 重點動畫電影選題孵化或劇本創作階段最高給予500萬元扶持;生產階段分環節給予扶持,最高2000萬元。
4、 廣東省影視製作機構出品的動畫片(含網絡動畫片),獲國內重大獎項,最高給予100萬元獎勵;動畫電影獲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的獎勵800萬元。
在支持網絡遊戲、電子競技、網絡視聽等方面,主要有以下政策:
1、 對文化傳播力和社會影響力俱佳的優質網絡遊戲項目,給予最高500萬元的一次性扶持獎勵。
2、 對在遊戲科技領域取得顯著突破的優質項目,給予最高500萬元的一次性扶持獎勵。
3、 優化國產網絡遊戲屬地試點辦理流程,在廣州、深圳兩地分設遊戲企業服務中心,推動核心遊戲產業聚集區提升功能定位,對標國際一流標準。
4、 首次提出打造廣州、深圳“電競雙核”,力爭2030年進入全球電競行業最具影響力城市行列。
5、 將廣州、深圳打造成爲“全球網絡直播之都”“全球數智視聽創新之都”。
廣東是中國經濟第一大省、人口第一大省、對外貿易第一大省。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廣東還是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大省,文化出口第一大省。
廣東目前擁有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44.6萬家,從業人員333萬人,佔全國1/7強。2023年,廣東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7806億元,連續22年位居全國首位;佔全省GDP比重5.75%。
廣東文化產業出口額,佔全國的約40%,市場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廣東文化產業營收佔了全國的1/6,其中數字出版營收佔全國的1/5,音樂產業佔全國的1/4、動漫佔全國的1/3、遊戲更是佔到了全國的80%。廣東去年電影票房52.64億元,連續23年居全國第一。
近年來,廣東誕生一大批“文化名牌”:比如原創舞劇《英歌》《詠春》火遍了海內外,“粵產動漫”成爲全國文化產業的“領頭羊”,誕生了諸如“熊出沒”、“豬豬俠”、“喜羊羊與灰太狼”等現象級IP。
在很多人印象中,廣東人低調務實,熱衷於“搞錢”,廣東的文化底蘊也似乎不如長三角、京津冀。爲什麼廣東能成爲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大省,而且還成爲文化出海第一大省?
這其實是“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完美配合的結果。
1979年改革開放剛啓動的時候,廣東人口只排全國第六,比山東、河南、四川都少2000萬人左右。
到了今天,廣東人口已經躍居全國第一,常住人口1.28億元,比山東、河南多了2000多萬人。如果按照“實時在粵”人口計算,常年有1.5億人生活在廣東,廣東的人口優勢更加明顯。
在中國古代,社會治理的最高境界是“近者悅、遠者來”,這其實也適用於今天。如果老百姓用腳投票,不斷到某個地區謀生活,一定說明這裡做對了最重要的事情。
這做對了事情就是:廣東率先在全國建立了市場經濟制度,營商環境不斷提升。無形之手(市場)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有形之手(政府)恰如其分地發揮了作用。
“東西南北中,發展到廣東”、“來了就是廣東人”、“來了就是深圳人”等理念不斷被唱響,讓“孔雀東南飛”這一現象持續了40多年,至今仍然在持續。
由此,廣東成爲中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不僅市場主體(企業+個體戶)數量躍居全國第一,民企數量也是全國第一。
截至2024年末,廣東的市場主體數量超過1900萬,其中民營企業高達760萬家,民企數量接近第二名(山東)、第三名(江蘇)之和。
廣東毗鄰港澳,可以更方便跟國際市場接觸、碰撞、交流。所以廣東文化產業迅速崛起,市場化、國際化程度更高。
在支持文化產業發展上,廣東的“有形之手”發揮了重要作用。
廣東從改革開放初期就基本上形成了政府對企業“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理念。雖然這兩個詞是近年來才走紅的,但其實一直是廣東堅持的理念。
設立國家級的文博會、文化強國建設論壇,就是“有形之手”爲廣東文化產業“畫龍點睛”的妙招、關鍵之招。
20多年前,當很多省市還沒有充分意識到文化產業重要性的時候,深圳率先提出了設立國家級“文博會”。
那時候,深圳的經濟總量雖已名列全國第四,但文化產業還比較弱小。
深圳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廣東省和國家的支持,於是國家級的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2004年誕生,讓深圳、讓廣東搶到了一面重要的旗幟,一個重要的先機。
文博會不負衆望,越辦越好。二十年來,文博會累計總成交額超2.8萬億元,交易展示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超7萬個,輻射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國家也對文博會越來越重視,從2023年開始增設了國家級的“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文博會”和“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被譽爲中國文化的“雙子星”。
有媒體這樣論述兩者之間的關係:
在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上,“最強大腦”爲文化強國建設獻智獻策,爲培育壯大文化新質生產力提供“金點子”,從而推動文博會走在最前沿、越辦越精彩;文博會則爲“最強大腦”提供素材、實證和課題,爲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提供源頭活水、現實課件。
“文化雙子星”的加持,讓廣東文化產業如虎添翼,不斷邁向新的高度。
新出臺的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包”,將對廣東文化產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據瞭解,本屆文博會以“創新引領潮流 創意點亮生活”爲主題,會期5天,將展出文化產品超12萬件,4000多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將在現場進行展示與交易,全國6280家政府組團、文化機構和企業線上線下參展,海外線上線下參展商達30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