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儀外交 專守防衛變積極和平
日本政府公佈新年號爲「令和」後,各報的號外遭到瘋搶。(本報資料照片)
從昭和到令和: 當代日本的轉變(允晨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如衆所周知地,日本外交政策從冷戰時期的一味遵循美國路線,到後冷戰時期前二十年(1991-2011)的消極自守,進而因外部國際環境的重大轉變,使得在安倍晉三於2012年第二次擔任首相之後,日本開始在國際事務上日益活躍,不但轉變爲推行地球儀外交,同時參與新國際經貿體制的建立,甚至進一步從「專守防衛」改變爲「積極和平主義」,與英澳泰印等多國簽訂防務協議,在對中政策方面也逐漸走出從1972年體制以來的束縛,甚至有朝向在國際社會主動積極佈局的舉措,無論是在力度與廣度方面,都可以見到日本外交政策都出現顯著的轉變。
這個轉變的背後,是有着國際局勢變化的脈絡可尋,首先,1990年前後以意識型態對立爲主軸的冷戰結構崩解,國際間的交流在全球化潮流下趨於緊密,從社會主義陣營解放的國家,紛紛投入資本主義陣營的自由市場競爭,尤其由網際網路所帶動的資訊技術(IT)革命,更加速全球化經濟體制的形成,使得國際貿易市場的競爭更形激烈。另一方面,從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世界經濟角度來看,依賴金融資本炒作製造的經濟繁榮假象遭逢破滅,從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統計數據來看,191個會員國有137個陷入金融困境,全球的貧困化也在加速當中。日本也因1990年代初的泡沫經濟破滅,陷入經濟成長低迷的「失落三十年」當中,加上通貨緊縮、消費降低、人口少子化和高齡化,雖然日本仍是一個經濟大國,但如不思改弦更張恐有坐以待斃之虞。因此,日本開始想透過外交政策發揮其影響力,希望能在未來的世界經濟佈局佔有一席之地。
其次,二戰後即爲日本在安保及外交上長期盟友的美國在冷戰結束時成爲世界超強,沒有任何國家和集團可以阻止美國的國家行爲,但「911」事件使得美國霸權開始面臨挑戰,尤其在經歷網路泡沫之後,美國經濟實力受到嚴重打擊,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機更暴露出美國金融的脆弱性,美國國力呈現下滑是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中國於1978年採取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經濟成長率將近40年維持在10%左右,因此擁有世界最大的外匯存底,以及世界工廠之稱的貿易優勢,國力也隨着日漸增強。尤其自1991年底蘇聯解體之後,中國在經濟、政治、軍事及科技等方面迅速增長,以「中國崛起論」被視爲潛在的超級大國,此外中國在長期鼓動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之下,認爲國際局勢朝向「東昇西降」發展,因而開始宣揚「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四處展現其霸權野心,更以「填海造陸」、「一帶一路」、「2025中國製造」甚至「戰狼外交」等綜合戰力,企圖運用武力及經濟壓迫的手段來改變國際現狀。如此種種,迫使與中國爲鄰的日本深深警覺到必須透過積極的外交政策,結合民主國家來對抗專制獨裁體制,才能遏制印太地區日益緊迫的軍事危機。
最後是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強人普亭於2008年攻打喬治亞、2014年入侵克里米亞時所採取的軟弱無力的姑息態度,導致俄羅斯更進一步地於2022年公然違反國際法入侵烏克蘭,驚醒了歐洲與日本。歐盟承諾提供武器,德國宣佈大幅提高國防預算,瑞士放棄中立投入制裁,瑞典恢復徵兵制,連位於南太平洋的澳洲亦不落人後地祭出制裁措施,而位處歐亞大陸另一端的日本也轉變態度,過去爲解決北方四島問題,積極維繫與俄羅斯的關係,但這次日本凍結俄羅斯央行的外匯存底,並清楚表態譴責俄羅斯的行爲。此外,中國20餘年來軍事預算成長率幾乎都以二位數擴張,顯現走向亞洲超強(super power)的意圖,甚至中國對臺灣進行封鎖臺海演習等事態,以及中俄兩國軍艦多次繞行日本的軍演,再加上北韓不斷試射飛彈和發展核武,並對南韓展開砲擊的種種行徑,讓東北亞情勢緊張,甚至在中東地區也開始升高武裝衝突,這些都讓日本警覺到必須在國際舞臺扮演積極的角色,這些諸多國際情勢的急遽變化正是日本外交政策出現顯著轉變的背景所在。(三之一;摘自允晨文化《從昭和到令和》;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