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階核廢料遷址2地點堅決反對 她曝最終處置場「正方3解」疑慮

▲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杜冠霖/臺北報導

核三重啓公投將於8月23日投開票,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今(21日)表態會投下反對,她也列舉多項核廢料問題,以及正方提出的三項處理方式疑慮。王指出,依法蘭嶼低階核廢料應該遷出,但馬政府選址的臺東達仁、金門烏坵反對至今,連地方公投都不願辦理。最終處置場部分,深層地質處置(DGD),臺灣地質環境並不適合;黃國昌提出的深孔地質處置(DBD),國際間現在根本沒有人真的採用這個技術;黃士修提的加速器驅動反應爐(ADS),理論上可處理長壽命核廢料,但仍停留在實驗與示範階段,淪爲紙上談兵。

王婉諭坦言,自己是理工背景的人,談到核廢料,我不會用「要放誰家」這種的方式來討論,但必須說個大實話:核能發電,最重要的從來就不是科技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任何政治人物,如果避開這個事實不談,或是把核廢料問題當成話術的一環,就是不負責任。從我進入教文委員會、開始監督原能會起,我就意識到,核電的爭議,表面上是科學,實際上就是一連串政治選擇。

王婉諭指出,爲了質詢和提案,我也非常認真:研究地質結構,翻閱過大量國內外文獻,試着把科學細節搞清楚。但真正讓我體悟的,是當我深入研究「核廢料儲存」這個問題之後。這當然不是要否認科學、理性的重要,反之,正是因爲務實的理解現況,我纔要告訴大家:有些最基本的社會問題沒解決,那所有的技術辯論都是空談。

王婉諭說明,核廢料分成「高階核廢料」跟「低階核廢料」兩種。高階核廢料:就是核電廠用過的燃料棒,它們必須先泡在燃料池裡冷卻10年,再移到乾式貯存場存放約40年,最後才進入最終處置場。低階核廢料:像是被輻射污染的衣服、工具、建築物、土石等,會先焚化、壓縮、加水泥固化,再送到貯存場,最後進入最終處置場。

至於核廢料處置,王婉諭表示,目前所有的低階核廢料, 放在蘭嶼暫存場、三座核電廠裡。在蘭嶼的暫存場1996年就已經放滿,按照規劃該在2002年底以前就遷走,但因爲至今找不到場址,所以核廢料還是留在蘭嶼。至於本來要搬遷去哪?根據立法院通過的《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馬政府在2012年公告過兩個候選場址:臺東達仁、金門烏坵。

王婉諭說明,依照規定,地方政府要舉辦公投通過才行,但是,這兩個地方政府矢口拒絕,不只拒絕辦公投,也拒絕向居民溝通、說明,這件事一卡就是13年。時代力量在立法院八年,每年我們都質詢、提預算,希望中央、地方合作,但很遺憾,一切還是不動如山。畢竟在臺灣,坐牢的事有人做,掉選票的事情,沒有任何人願意做。

高階核廢料部分,王婉諭解釋,目前暫存在覈一、核二廠內的燃料池幾乎已經滿載,核二甚至是因爲放不下才提前停機。至於這次公投的核三,燃料池也只能再撐4–5年,再來就裝不下了。理論上,按照核工專業的說法,把燃料棒從燃料池內移到乾式貯存場,一定是更安全、必要的做法。乾式貯存場呢?政治問題,阻礙了實質需求。

過去11年,新北市政府用各種理由阻撓乾式貯存場,氣得連葉宗洸教授都去罵過新北市長。朱立倫在任時還公開說過「環評中必須載明未來永久的核廢去處」、否則一旦啓用,這裡就「變相成爲最終處置場」。即便今年開始,爲了配合公投步調,核一的幹貯場終於拿到執照。核二的幹貯場也因爲新北市政府「水保開工期限展延」、「水保完工期限展延」、「水保申報開工」等三項訴訟卡關,今年纔剛開始施工。這已經不是誰執政、什麼意識形態的問題,而是臺灣沒有任何政黨、政治人物,承擔得起「掉票」的風險。

至於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王婉諭表示,臺電擬定完成的「用過核子燃料最終處置計劃」至今執行快 20 年了,期間經過藍、綠兩黨完全執政的時期,卻沒有完成立法,更沒有選址。老實說,她也不怪這兩個政黨。畢竟你連低階核廢料都找不到場址了,更遑論高階?而且,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還真的存在一些「科學」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

而現在掩埋核廢料的科技,王婉諭表示,第一、深層地質處置(DGD):芬蘭的方法,目前全世界唯一成功的方法。將高階核廢料埋入地下 300–1000 公尺,依賴極爲穩定的地質條件,因爲古老地盤能避免地震、火山、地下水滲流等威脅,臺灣年輕的地質環境非常不適合。

第二、深孔地質處置(DBD):黃國昌主席在辯論時提出的方法,從 1957 年就被提出。王婉諭直言,這缺乏實證,幾乎沒人能回收或監測。根據陳文山老師的說法,一旦 3–5 公里深的核廢料外泄,要抽出來幾乎不可能,污染會是永久性的。而且臺灣地質還在造山運動,就算挖得下去,也會在幾百年內變形,讓燃料棒卡死在地底,污染地下水。這就是爲什麼國際間現在根本沒有人真的採用這個技術。

而擁核代表黃士修提出的加速器驅動反應爐(ADS),王婉諭表示,理論上可處理長壽命核廢料,把核廢料回收再利用,但目前仍停留在實驗與示範階段,沒有任何商轉案例,存在多項技術瓶頸,換句話說,根本還停留在紙上談兵。作爲科技人,我當然期許、相信未來有一天,科技可以解決這些難題。畢竟核廢料的問題,不論公投過不過,都不會消失,也不會解決臺灣現在有「1.9萬束」高階核廢料和「21萬桶」低階核廢料的事實。

王婉諭直言,但如果我們現在都沒有答案,那我們要怎麼說服自己:繼續產出核廢料,不是在製造更多的麻煩給下一代?或許現在的核廢料管理很完善、很安全、面積很小、也沒有人因此受傷害。不過,我們也無法否認,眼下的臺灣,沒有任何地方、沒有任何政黨,願意承擔起這個風險跟責任。每個人決定議題優先順序不同,這是個民主的社會,我一向尊重。核廢料壽命比人類世代還要長,我們不能把責任、把問題通通丟給未來。所以。身爲一個媽媽,這週六,我會投下反對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