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品來襲/政策補貼、高度內捲=便宜MIC
同樣的商品爲何「Made in China」價格總特別便宜?各界幾乎都將主因歸咎於大陸官方的龐大政策補貼。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新近發佈的一份報告就表示,自從2009年以來,中國政府至少投入2308億美元(約合新臺幣7.5兆元)扶持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
法國專門報導汽車產業新聞的網刊「汽車新聞(Auto Infos)」引述CSIS高級顧問兼中國商務和經濟董事項目主任甘思德(Scott Kennedy)的報告指出,中國電動汽車出口激增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中國政府的經濟發展政策及大規模補貼;其次就是技術進步讓中國電動車物美價廉。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接受本報採訪時也持同樣論點。他指出,大陸官方會傾注全國之力扶植特定產業,目前討論最多的就是「新3樣」(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其中又以電動車獲得的補貼最多。
王國臣說,一般國家的企業多是靠自身的發展,但類似中芯國際這類特定企業相當程度都是仰賴政府的補貼,這也是爲何歐美等國如今會對大量中國商品如此「感冒」的原因。
王國臣表示,大陸向來就不是以技術去壟斷市場,而是先透過價格戰,把其他企業都打趴了,再慢慢提高價格,來壟斷全球市場,這也就是爲什麼外界會將之稱爲「中國衝擊2.0」。
對於中國大陸出口競爭力主要來自政府補貼的解釋,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孟俊認爲,這隻講了一半,另一半原因與大陸同行業的內部高度競爭,也就是「內卷」有關,大陸的電動汽車產業就已經陷入「自己人殺自己人」。
劉孟俊表示,例如審批只能生產10萬輛電動汽車,企業就刻意將產能開到20、30萬輛。因爲只要產量夠大、價格壓夠低,搞垮別省的電動汽車產業,就能夠主宰國內市場。「中國衝擊2.0」只是把大陸這種高度「內卷」的產業競爭模式擴散至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