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國資收購上市公司 年內已達20起
每經記者:李蕾 姚亞楠 每經編輯:肖芮冬
2025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頻現國資收購上市公司案例,地方國資正以空前活躍的姿態參與資本市場資源配置。
廣慧併購研究院院長、廣慧投資董事長俞鐵成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感嘆道,2025年是自己從業以來最忙的年份之一,“我們接到了很多國資機構的邀請,幾乎一兩天都會有一個機構負責人,有的是董事長親自聯繫我,明確提出想收購上市公司的訴求。”
同樣忙碌的還有國智產投創始合夥人孫萬營,2025年以來,“國資機構+產業資本”聯手收購上市公司的案例愈發增多,他和團隊也在馬不停蹄地溝通調研。“雙方都非常積極,市場熱情也很高。”
5月底,上市公司羅平鋅電發佈公告稱,公司或迎來雲南曲靖國資入主;與此同時,十堰市國資委擬以11.42億元入主上市公司科德教育;另外,近期匯納科技控股權被“上海寶山國資+產業方”聯手拿下,無錫國資豪擲6.8億元買下寧波博彙股份等,都在資本市場引發關注與熱議。
地方國資“搶灘”上市公司,這一現象既承載着產業升級的戰略訴求,也暗含着複雜的市場博弈。從“買什麼”到“怎麼買”,從“買得值不值”到“能否管得好”,地方國資收購上市公司面臨諸多待解之問,其答案將在市場與時間的長河中逐漸清晰。
從“買什麼”到“怎麼買”今年案例或創歷史新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了2025年以來上市公司披露的控制權擬變更公告,據不完全統計,地方國資收購引發控制權變更的案例達到20起,處於近年曆史高位(數據來源爲Wind、上市公司公告,市值數據截至6月10日)。
俞鐵成觀察到,這波收購熱潮折射出地方政府“資本招商”戰略不斷升級。與傳統開出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不同,如今地方國資出手更加精準。“他們帶着清晰的產業地圖,提前鎖定3~4個核心行業,上市公司必須符合當地產業鏈的拼圖,纔會進入他們的視線。”
俞鐵成預測,2025年國資收購上市公司可能創下歷史紀錄。“不僅國資在加速掃貨,民營資本、產業基金、上市公司之間的控制權交易同樣火爆。今年或許會成爲中國併購市場最沸騰的一年,無論是交易數量還是金額都可能刷新歷史。”
孫萬營進一步指出,國資併購市場的主力陣容正在經歷結構性調整。“自2020年以來,央企在上市公司收購領域有所放緩,而地方國資則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度,這反映出不同層級國資主體在產業佈局節奏上的差異化選擇。”
從統計情況來看,中小市值企業仍是國資收購的主要目標,100億元以下企業佔據主導地位。20家被收購上市公司中,市值50億元以下的公司有12家,50億~100億元的有4家,兩者合計佔比高達80%。可見國資對中小市值企業保持着較高的收購熱情。
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趨勢是,高市值行業龍頭也正在成爲國資整合的新寵,市值100億~200億元出現3家被收購企業,還出現了市值超過600億元的藏格礦業被上杭縣財政局收購的案例。這表明,國資收購目標不再僅僅侷限於傳統資源整合或規模擴張,而是更加註重對具備核心競爭力和戰略價值的優質資產進行佈局。
從地域分佈來看,江蘇國資表現最爲活躍,年內宣佈4起收購,浙江、安徽緊隨其後,分別擬收購3家上市公司。值得注意的是,跨區域收購案例達到9起,佔比接近一半。這反映出國資收購已突破地域限制,更加註重產業鏈的全局性整合。
在行業分佈方面,傳統行業仍佔據重要位置。其中,3家企業屬於基礎化工領域,機械設備、製造業、有色金屬各有2家企業,其他行業如電力設備、石油石化、煤炭等也都有國資介入的身影。這顯示出國有資本正在多個關鍵領域積極佈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談及地方國資收購偏好,俞鐵成坦言:“製造業項目最受青睞,特別是汽車零部件等能帶來實體投資的領域,這類企業往往需要建設數萬平方米廠房、投入數億元設備,能直接拉動當地固定資產投資等關鍵經濟指標。”
相比之下,軟件類等高科技企業雖然也能創造價值,但受地域條件限制較大。“芯片、AI等高端產業對人才集聚度要求極高,只有在合肥、蘇州等高校密集地區才具備發展條件。其他區域即便提供優惠政策,也較難吸引頂尖人才入駐。”
從“是否值”到“能否管好”國資收購“幾家歡喜幾家愁”
雖然地方國資對於上市公司的收購熱情可謂相當高漲,但從過去幾年的實踐來看,效果或許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6月初,A股市場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ST中利,一家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已連續多年大額虧損的“退市預備役”,靠着破產重整+國資“輸血”一舉摘星成功。
ST中利全名爲江蘇中利集團,是光伏行業的頭部企業之一,曾以“光伏第一股”享譽投資界,單年度的營業收入一度逼近200億元,領先其他競爭對手。隨着市場環境改變,中利集團的商業模式受到嚴重衝擊,迅速陷入債務危機。2023年,公司不得不啓動破產重整程序,試圖通過債務重組、資產剝離等方式“斷臂求生”。
這個時候,廈門國資作爲“白衣騎士”翩然登場。2024年11月,彼時的*ST中利披露重整計劃,將引入產業投資人常熟光晟新能源,並妥善化解債務危機,而光晟新能源的控股股東即爲廈門建發集團。
入主中利集團之後,廈門國資打了一套“組合拳”:一是董事會換屆選舉,對核心高管進行“大換血”;二是業務方面的提升優化;三是積極進行市值管理,包括員工持股計劃、回購等措施,以促進公司市值提升。從目前的成績來看,ST中利已經順利摘星,並且2025年該公司股價上漲了超過20%,一舉扭轉了此前的頹勢。
這個案例,是近幾年來地方國資收購上市公司的一個縮影。與此前央企爲了幫助上市公司紓困而出手收購不同,地方國資參與上市公司收購往往有多方面動機。孫萬營指出,國資想通過控制上市公司平臺提升招商引資能力、優化企業發債評級等,從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同時也通過收購龍頭公司來做強做大本地產業。
俞鐵成也坦言,地方國資收購上市公司主要出於資本招商的考慮,希望通過併購招商化解產能過剩問題,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另外,通過收購上市公司,地方國資也希望引入產業龍頭,整合當地產業鏈,提升產業競爭力。
不過從實際操作來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所斬獲,也有不少地方國資在收購上市公司的過程中“踩坑”。
無獨有偶,李華(化名)近期也參加了某地級市國資對當地一家上市公司的收購。該公司此前的主營業務爲傳統制造業,後又斥資數千萬元收購了一家從事園林施工的企業,新業務開展困難,於是就萌生了轉讓給國資的想法。該地級市國資也正在尋找上市公司標的。雙方一拍即合,最終這筆交易耗資十幾億元完成,國資拿到了公司的控股權。
緊接着問題來了,由於該公司此前併入的園林施工企業回款困難、負債累累,國資在接盤後不得不持續爲其注資,希望能拯救困境中的公司。“雖然地方國資已經掏了幾十個億,不斷往裡面填錢,但到現在還沒有看到徹底翻身的希望,公司仍然在退市邊緣掙扎。”
除此之外,國資在收購上市公司之後,與創始團隊爆發矛盾的情況也不鮮見。2024年12月,上市公司大富科技就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控制權之爭。最終,創始人、昔日福布斯富豪孫尚傳的董事長職務被罷免。新任董事長周學保來自安徽蚌埠市國資系統,該公司的董事會也已被國資接管。
細細數來,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也引發業內對於“地方政府該不該收購上市公司”的討論。
從“資本招商”+“產業整合”需避免“搶灘”淪爲“擱淺”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地方國資對上市公司的收購熱情,本質上是“資本招商”與“產業整合”的戰略落地。孫萬營指出,國資收購的核心目的之一是通過上市公司平臺提升融資能力,“藉助控股權優勢,上市公司可優化發債評級,本質上是債務加槓桿的邏輯”,而這對地方政府盤活存量資產、緩解財政壓力具有直接作用。
俞鐵成則表示,當前國資收購上市公司有着非常鮮明的資本招商、產業招商特徵。“地方國資希望通過收購帶來固定資產投資,比如數億元設備投入、萬平方米廠房建設,直接拉動GDP等經濟指標。”以汽車零部件行業爲例,多地國資近年密集收購相關上市公司,旨在綁定產業鏈龍頭,解決本地工業用地去化問題的同時,實現“抓龍頭而非投小土豆”的產業升級,而這種模式相較於傳統土地招商,更能精準匹配地方主導產業。“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併購招商的時代。”他總結道。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卻並非一蹴而就。在大批國資密集入場後,相應的問題也集中暴露出來。
首先,產業認知脫節是不少地方國資的核心短板。俞鐵成直言,一些區縣國資盲目追逐熱點,“在光伏、鋰電池最熱時高價接盤,往往一買就買在山頂”。孫萬營也指出,部分國資常以靜態思維誤判行業週期。對產業週期認知的不足,導致“反被薅羊毛”,還可能帶來一些導致公司市值下降的不當操作。
其次,更普遍的問題在於管理機制的衝突。有業內人士分析稱,一方面,國資派任的高管多來自城投、基建領域,“不懂技術,兼職管理”成爲常態,“派兼職董事長、每週僅在崗2~3天”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這可能導致企業在產業整合和內部提質增效方面出現問題;另一方面,薪酬體系僵化也容易導致核心人才的流失,“原有團隊躺平,國資又不滿意,最終雙輸”。
俞鐵成還觀察到,地方國資常陷於“既要又要”的糾結:要求標的公司資產乾淨、市值低、產業契合,還須創始人遷產能、留股權,一旦有風險就不敢拍板,導致錯失機會。
到底應該如何平衡“該買”與“會買”?破局之道,或許在於合作模式的重構。
多位一線人士在採訪中均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產業資本+國資”的協同路徑。孫萬營建議,國資不應出現在收購第一梯隊,而應以基金形式後期介入,“先通過財務投資掙到錢,再逐步獲取主導權”。在他看來,這種模式既能規避交易前期可能存在的風險,又能借助產業資本的專業能力完成整合。
俞鐵成則進一步提出“併購基金+優質資產綁定”的打法,“國資出資80%~90%,產業方象徵性持股10%~20%,共同設立基金收購上市公司,再通過反向併購注入優質資產。”此舉既規避借殼風險,又能確保管理團隊的專業性。
值得注意的是,央企自2020年後已收緊收購,而地方國資當前正處於活躍期。但隨着案例增多,“擴張-消化不良-風險暴露”的劇本,存在再一次上演的可能性。正如孫萬營所言,“國資必須對產業有敬畏之心,知道自己不能幹什麼。”當潮水退去,唯有那些真正融合產業基因、尊重市場邏輯的地方國資,才能將收購的“殼”鍛造成產業升級的“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