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屆國際絡病學大會在滬召開 共探中醫藥防治慢病新路徑

(原標題:第二十一屆國際絡病學大會在滬召開 共探中醫藥防治慢病新路徑)

海報新聞記者 劉敬怡 上海報道

2月22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第二十一屆國際絡病學大會”主論壇在上海召開。大會以“傳承、創新、開放、融合”爲主題,來自全球十餘個國家的專家學者齊聚黃浦江畔,同步設立3600餘個國內外視頻分會場,吸引3萬餘名專業人士參與,線上直播觀看量突破千萬人次。

會議現場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教授在會上致辭時指出,絡病理論體系的完善和通絡藥物的臨牀研究,標誌着中醫藥現代化邁入新階段。

“絡病學是中醫學術傳承創新的典範。”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於文明表示,該理論爲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絡病學:中醫藥理論的創新典範

絡病學是中醫學的獨特分支,以研究人體“絡脈”系統的病理變化爲核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作爲學科奠基人,帶領團隊歷經40餘年研究,在傳承古人絡病理論的基礎上,系統構建了“絡病證治”“脈絡學說”和“氣絡學說”三大理論體系,形成了從基礎到臨牀的完整學科框架,被譽爲“中醫藥傳承創新的里程碑”。

吳以嶺團隊通過絡病理論指導研發的“通心絡膠囊”“參鬆養心膠囊”等創新中藥,在心腦血管疾病治療中取得顯著療效,相關研究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JAMA》,成爲中醫藥現代化的標誌性成果。

絡病學的臨牀應用:多領域突破性進展

本屆大會上,多位知名院士專家作主旨報告,專家們重點分享了絡病理論在慢病防治中的實踐成果。

心腦血管疾病方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楊躍進教授解讀了《冠心病從循證到規範管理》,強調通心絡膠囊基於JAMA循證研究,顯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並被納入中國冠心病臨牀應用專家共識。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董強教授就缺血性腦卒中中西醫治療新進展作報告。

精神與神經疾病方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定醫院賈竑曉教授針對抑鬱失眠的中西醫治療新進展作報告。如抑鬱症的中西結合診斷採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方式,首先根據西醫診斷標準確定抑鬱症的辨病診斷,在此基礎上,運用中醫審證求機、辨證分型方法進行辨證診斷。中醫方面辨病診斷參照《中醫內科學》《抑鬱症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等在臨牀工作中進行辨證。

此外,在本屆大會上,以嶺藥業首次提出“通絡養生八字經”——“通絡、養精、動形、靜神”,融合傳統養生智慧,爲人們提供全面的身心健康調養方案,幫助現代人在繁忙與壓力中尋得健康的平衡。

本次大會還啓動了“絡學菁英醫師計劃”,旨在培養中醫藥領域的高端人才,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爲全球慢病防治貢獻中國智慧。